電子報
電子報

青春的印記

    冬日降臨,舞動的雪花彷佛又把我的思緒帶到了2000年入學時的那場大雪,十幾年的校園生活,使我更依戀母校,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變化都能牽動我的心扉。十年的歲月,校園的建筑變得更高更多了,校園的景色變得更美更靚了,但最重要的是這十年母校培養(yǎng)的學子們漸漸長大了,他們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走向了各個重要的崗位,變成了各個領域的棟梁之才。
    在這些學子中,有這樣一批人,他們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從事策劃活動、組織賽事、服務同學、協(xié)助老師,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畏困難惆悵,他們就是學校和院系中的學生干部,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為著母校貢獻著點點滴滴,在服務中鍛煉、在學習中成長……
    還記得那個難忘的校慶50年,我作為一名《工學周報》學生記者協(xié)助校慶辦老師們的工作,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老師們忙碌深夜的點點滴滴,記錄下校園的校友返校的流連身影,記錄下慶典大會上劉居英老院長脫稿講話的激昂,記錄下軍工操場上校慶晚會上的禮花絢爛。轉眼已到校慶60年,《工學周報》記者團、校電視臺記者團、啟航大學生通訊社的學生記者們雖然工作性質不同,崗位不同,但他們用自己的實際努力,把自己的名字也寫進了學校的歷史……
    還記得《青春校園》這本全國出刊最早的團刊之一。十年來,書架上的書來去匆匆,只有這本雜志依然在書架上伴隨著我。2012年第四期封面印記的70期,是十年來幾百位學生編輯們的青春和汗水凝結的數(shù)字?,F(xiàn)在的學生編輯走進窗明幾凈的啟航活動中心三樓活動室,打開液晶電腦編輯稿件的時候,誰還能想到10年前的編輯部的活動室還在41號樓的地下室,沒有窗戶、沒有電腦,在淘汰下來的木制桌椅上手寫改稿的場景……
    還記得我校最早的學生論壇“陽光論壇”,已經(jīng)走過了660期的歲月,十年中近千名策劃中心的學生干部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母校,但陽光論壇積淀的文化像醇香的美酒一般更加深厚、積攢下來的論壇干部與嘉賓的厚厚的合影照片如同出土文物一般珍貴。每一期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嘉賓都是論壇人的收獲,邀請大楊揚來校時大家手捧鮮花守候一下午的執(zhí)著,邀請司馬南來校時大家不懈與之聯(lián)系并令其感動的故事,邀請宋曉軍來校時大家熬夜準備精心的策劃……
    還記得校園里那些“文藝STYLE”嗎?從十年前機電學院學生會的“大一日記”分享著入學生活的點滴,到計算機學院青檸檬話劇社的《奔流》述說哈軍工的故事;從十年前校學生會的一個部門,到現(xiàn)在擁有管弦樂團、合唱團的大學生藝術團;從十年前二三十個學生社團各自為戰(zhàn),到如今的招新時社團聯(lián)合會百團大戰(zhàn)之恢弘場景……
    還記得我校最大的學生社團E唯協(xié)會在21號樓門前成立的那一刻,十年來,會員從幾十人變成了千余人,場地設施從一窮二白變成了機床設備和水池齊備,指導老師的年齡從青年步入中年,不變的是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追求?,F(xiàn)在的學生充分享受著學校為其提供的科技創(chuàng)新實驗室、指導教師、科創(chuàng)導航員資源,幾十項校內多彩的科技創(chuàng)新、科普活動可以報名,上百項校外高水平賽事活動可以參與,近千項科研立項可以設立……
    十年時光,感謝母校把我從一個懵懂的大一新生、一名普普通通的團員、一名學生干部,最終成長為一名共青團工作干部。經(jīng)歷了學生干部的錘煉,體驗了組織活動的辛勞,我們青年教工更會為學子們的成長而做好各項服務,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去協(xié)助他們更好的成才。
    母校就像一棵參天大樹,她的每個枝椏都為學子們遮風避雨,她的每條根系都深扎土壤含蓄養(yǎng)分,她的每片樹葉都迎著朝陽茁壯成長,她的每個果實都豐碩包含蜜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走在校園里,為母校十年的巨大變化所歡欣鼓舞,更為母校60載的輝煌而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