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馬上60歲了。很多學校在提到創(chuàng)立之始,經常用“脫胎于歷史悠久的學堂”這樣的描述,以展示悠久的底蘊。哈工程不這樣,她從出生起就注定帶著父輩的光芒,而傳承下來的血氣也讓她不喜那種在煙雨中吟詩作對的江南調調,她“士氣未脫”,習慣自己穿上戎裝,追溯緣由。
有一個讓哈爾濱人暖暖的名字——“哈軍工”?!肮姽ぁ睂τ诠枮I人來說是個有感情的詞兒,每當在書報中讀到它,心頭都會熱熱的。一位上世紀60年代就讀于此的老教授說:“當時的‘哈軍工’對人才培養(yǎng)、部隊建設、軍事裝備研發(fā)有著非常大的功績。”校慶征文,我收集部分稿件時發(fā)現(xiàn),來稿多以“哈軍工”作為母校的過去,所有的文字都指向母校,所有的祝福都鎖定這里,投稿人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這點卻不約而同。顯然,哈軍工,是一個時代的標志。
如今的哈爾濱工程大學這座學府,年長者會發(fā)現(xiàn),總有一些地方是她從沒變過的,有意或者無意;也會發(fā)現(xiàn),她的確發(fā)生了很多變化,主動或者被動。
學校很多老教授給人的第一眼印象是“老頭兒”、“有點土”、 “刻板”,正好契合她的風格樸實、嚴謹。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母校的“不知變通”在于細枝末節(jié)之處。譬如嚴格,一旦發(fā)現(xiàn)作弊,多以退學告終。一年一度的畢業(yè)典禮上,每位畢業(yè)生的名字都會被念到,并上臺接受學位。哈工程人一直很低調。很多人不知道,除了軍工時期的知名校長陳賡、劉居英外,船院時期,林毅、卓明,還有中國潛艇之父,八十年代聯(lián)合國海軍軍備競賽研究專家組成員的鄧三瑞也曾任校長。而如今好多學子都能在學校的食堂看到劉志剛校長,簡單的伙食經常是一碗打鹵面或是蓋飯。
進入新世紀“綜合型”大學成為大家追捧的風向標,她卻不愿為了數(shù)字上的好看變得急躁,而是一步步地向著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目標堅定前行。十年來,她始終以“三海一核”聞名全國、蜚聲海外?,F(xiàn)在很多學校都建分校,但顧及辦學質量,她放棄了“鋪攤子”,堅持走精英教學的路線。
正是因為多年來的默默奉獻,哈爾濱工程大學在不變的堅守中獲得可喜的成績。我們不會刻意去美化或神化那些成績,因為哈工程的風格就是敦實與嚴謹。
低調中不忘高調做事,這是哈工程的調調。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母校也開始謀劃著如何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可靠頂用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各條道路的路燈下,安上了“建海洋強國”的宣傳欄,這是哈工程“士氣未脫”的傳承。
11號樓門前,總會有各個時期的校友聚會,他們總會面向11號樓的校牌,禮贊她的長壽,也禮贊她的長青。側門前賣橘子的爺爺見證了她始終未變中的變化,大大小小,但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種下的種子結出的果實”,“香甜又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