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用歷史寫滄桑">
電子報
電子報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
白先勇用歷史寫滄桑



白先勇本人照片。


《良友》雜志封面白崇禧。


  白先勇,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lǐng)白崇禧之子。出版作品: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以及長篇小說《孽子》等。
文學與歷史臺灣詩人余光中曾這樣評價白先勇:“中國最敏感的傷心人,他的作品最具歷史感?!?br>  “講到‘滄?!@兩個字,我在美國教書的時候,找不到一個英文,找不到‘滄海桑田’”。
  白先勇在說到這句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很復雜,那是一種類似追憶的感觸。在他看來,美國這個國家太年輕了,才兩百多年的歷史,沒有那種滄桑感?!拔揖痛蛄藗€比喻,等你們紐約的高樓大廈三次夷為平地,再起來,再平了,你們就知道什么叫滄桑了。”
  在白先勇的心中,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學和歷史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他談到中國的文學有一種特質(zhì),文學中歷史的成分特別沉厚。
  他在寫《臺北人》的首篇《永遠的尹雪艷》引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我小時候,從抗戰(zhàn)勝利以后,我就和家里人從重慶到了南京,看了很多歷史古跡。就小時候有了映像在腦子里,后來又念了這首詩,就深有所感,所以我第一篇小說就用了這首詩?!?br>  白先勇出生那年恰逢中日抗戰(zhàn),童年時就開始逃難。青少年時,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又開始逃難。他的幼年就在戰(zhàn)亂中度過。
  念這首詩的時候他雖然當時年紀還輕,但已經(jīng)深有所感,非常認同這種人世滄桑的感受。“所以寫《臺北人》的時候,這首詩讓我有了靈感,西晉東遷到南京,國府從南京遷到臺北,這就有著歷史的平行?!?br>  歷史只是背景,白先勇寫的不是歷史的史實,只是歷史的感受,一種改朝換代、歷史滄桑的感受。他的一位友人曾說:“你的《臺北人》是用文學寫歷史滄桑,而《父親與民國》是用歷史寫歷史滄桑?!备赣H與民國“他這一步踏出去,就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走出了廣西,參加了民國滾滾洪流的歷史?!卑紫扔逻@樣訴說父親參加辛亥革命的決定。1911年10月10日晚上一聲銳利的槍鳴聲打開了民國歷史的大門。這個改變歷史的消息傳到廣西,立即點燃了一群青年軍人的斗志。當時白崇禧就與120名陸軍小學的同學組織了“廣西學生軍敢死隊”。白先勇的祖母得知這個消息后心急如焚,令白崇禧的兩位哥哥去北門攔截白崇禧。但18歲的白崇禧卻從西門溜走,前往漢陽。
  白崇禧趕上的是武昌起義的尾聲,因而并未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武昌起義卻對他的一生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參與并見證了這段民國驚天動地的歷史之后,“他對民國有一段最原始的革命感情”,白先勇認為這就是父親對民國的感情牢不可破的原因。
  辛亥革命后,中國政局動蕩。在這種背景下國民政府開始了北伐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成就了白崇禧事業(yè)的高峰。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邀請白崇禧作為總參謀長,白崇禧不負蔣介石的期望,運籌帷幄,從南至北從廣州、浙江、武漢一直打上來,打到北平、天津。當時《大公報》的知名記者張季鸞高度贊揚了白崇禧的戰(zhàn)功,“廣西軍隊之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卑紫扔逻€找到了一張父親當時在故宮的照片,“我父親他們就領(lǐng)軍進了北平。到了故宮去照相,這個門叫‘崇禧門’,現(xiàn)在據(jù)說還在,暗合他的名字,我猜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次了。35歲就統(tǒng)一了北伐?!?br>  除了勝利,白崇禧還收獲了愛駒“回頭望月”,“這匹馬來頭不小,父親是南人,但他很能騎馬,喜歡騎馬。得了這匹馬他非常喜歡,是他的愛駒。它的名字叫‘回頭望月’,一身是金黃色,臀部有一塊碗大的圓形白毛。馬是有兩種跑法的,一種叫‘走馬’,走馬蹄子是一起張開的,這匹就是走馬。我父親常跟我們講,我猜他大概很得意:‘這個馬一跑肚皮都快貼地上了,一天能跑800里,是千里駒了?!€有這匹馬本來張宗昌的坐騎,張宗昌打跑了,坐騎被俘虜了,就變成我父親的坐騎了?!卑壮珈H自在照片上為此馬記注:全身毛色為金黃色,為關(guān)外走馬中跑第一者。甚至還親自馳騁這匹良駒拍攝過紀錄電影。“看了這個照片之后,我很想把那個電影找出來,看看這匹馬是什么樣子的?!?br>  蔣桂戰(zhàn)爭失利后,白崇禧流亡越南河內(nèi),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養(yǎng)精蓄銳,重返廣西,成功擊敗駐守的中央軍,開始治理廣西。在北伐后,抗戰(zhàn)前的七年間,白崇禧把廣西省從一個閉塞落后的省份,變成了一個“三民主義”模范省。
  白先勇回憶說父親極其崇尚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西接見了白崇禧,笑談到無法為其提供資金和兵力的支持,能給予的只有“三民主義”而已。白崇禧也笑應:“有三民主義就夠啦!”白先勇認為,父親治理廣西的政策,包括組織民團以及軍事、經(jīng)濟、教育各方面管理,都是源于三民主義。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白崇禧預言,中日大戰(zhàn)不可避免。從此時起,白崇禧就開始準備,廣西變得全省皆兵,為中日戰(zhàn)爭磨槍擦劍。1937年,七七事變。蔣介石在廬山號召全國抗日,對峙六、七年的蔣桂議和。白崇禧成為第一個響應號召的地方軍事領(lǐng)袖,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8月4日,白崇禧飛往南京。日本報紙頭條評論:“戰(zhàn)神蒞臨南京,中日戰(zhàn)爭不可避免。”徐悲鴻也贈白崇禧對聯(lián)一幅,上書:“雷霆走精銳,行止關(guān)興衰”。
  在抗日過程中,白崇禧參與了長沙會戰(zhàn)、淞滬會戰(zhàn)、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等多場戰(zhàn)爭。白先勇感嘆父親的軍事才能,“一方面是個軍事戰(zhàn)略家,另一方面是個指揮家,有點出將入相的味道?!?br>  南京陷落后,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日軍欲攻武漢,必先打通京滬線,徐州便成必爭之地。徐州會戰(zhàn)前夕,蔣介石攜白崇禧抵達徐州,并要求他留下來幫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戰(zhàn)爭。日本人由于輕敵,孤軍深入,被國軍包圍,受到迎頭痛擊。后來的軍事史家說這是現(xiàn)代日本軍隊建軍以來的最大一場敗仗。臺兒莊大捷后,士氣大振,舉國歡騰。在武漢,十萬人游行,高舉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照片。甚至當時的知名雜志《良友》也一改往日用娛樂明星作為封面的做法,使用李宗仁和白崇禧作為封面人物。
  抗戰(zhàn)勝利后,還都南京,到中山陵謁陵,蔣介石、白崇禧等國民黨的高級將領(lǐng),到中山陵告慰國父的在天之靈。也是同一天他們?nèi)リ囃鰧⑹克?,去紀念陣亡將士,完了后,坐在草地上吃野餐,蔣介石的照片大都比較嚴肅。坐在草地上吃野餐這張卻難得的有些悠閑輕松。
  之后,內(nèi)戰(zhàn)很快開始。國共內(nèi)戰(zhàn)首先在東北爆發(fā)。共軍由林彪帶隊,國軍也派軍爭奪。共軍占領(lǐng)北滿,國軍占領(lǐng)南滿,南北對峙。當時的遼北省會四平街是中場路的咽喉,國共在此爆發(fā)了猛烈沖突。
  兩軍拉鋸,幾月未果。于是蔣介石下令白崇禧赴東北督戰(zhàn)。白崇禧5月17日抵達東北,3日后就拿下了四平街,林彪的部隊被迫北撤長春。
  就在此時,國軍得到一個長春市內(nèi)有6000個俄國紅軍的消息。為避免國際事件發(fā)生,南京國民政府令國軍停滯在遼河。在火車上的軍事會議中,白崇禧詢問杜聿明有無把握攻下長春,得到肯定回答后,他鼓勵杜聿明繼續(xù)北攻,他則飛回南京向蔣介石報告。
  隨后蔣介石意識到事情重大,與白崇禧和宋美齡一起飛到沈陽。這時國軍已經(jīng)攻到長春,林彪往哈爾濱撤兵。而從美國回來的國軍將領(lǐng)孫立人率領(lǐng)的新一軍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很強。白崇禧向蔣介石建議一鼓作氣,攻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里,再訓練三百萬民團,把東北穩(wěn)住,再把東北軍隊調(diào)到華北,去跟聶榮臻打仗。但是,蔣介石卻命令當時受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回南京,東北戰(zhàn)事交由杜聿明指揮。
  6月6日,孫立人軍隊追過松花江,到達離哈爾濱只有一百公里的地方,勝利遙遙在望。當時,共軍處于劣勢,毛澤東發(fā)電報給林彪,讓他從東北撤退。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國民政府卻片面停戰(zhàn)。蔣介石自己承認停戰(zhàn)原因,一方面是美國調(diào)停,另一方面是低估林彪能力,認為軍隊潰敗無翻身之日。
  然而,停戰(zhàn)卻給林彪的軍隊有了喘息的機會,他以哈爾濱為基地,重新整軍,遼沈大戰(zhàn),拿下東北。國民黨損失了47萬軍隊,而林彪的軍隊本來才幾萬人,入關(guān)卻上百萬,最終從東北打到海南島。白先勇說:“我父親平常喜怒不形與色,講到這一戰(zhàn),扼腕頓足,這是他這一生最大的憾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