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錢穎一
經(jīng)濟管理學院院長
第三個例子是關(guān)于工科的,是計算機工程的例子。這是喬布斯(SteveJobs)的故事。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典禮上那篇著名演講中,講到自己讀完大學第一學期輟學之后的經(jīng)歷。他并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一門是美術(shù)字課。這門當時看來完全 “無用”的課,10年后當他設(shè)計第一臺麥金塔(Macintosh)個人電腦時,卻為發(fā)明電腦上的可變字體發(fā)揮了作用。喬布斯回憶說:“如果我當年沒有去上這門美術(shù)字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fā)明這么漂亮的字體;又由于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就都沒有這樣的字體了?!?br> 這三個例子對我們很有啟發(fā)。如果說第一、二個例子是關(guān)于科學研究中的“無用”與“有用”的話,那么第三個例子就說明了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在學習中的“無用”與“有用”。當然,我們知道并不是所有“無用”知識最終都是有用的。但是,這些例子說明我們過去對知識的有用性的認識過于狹隘和短視。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實,就是我們身處一個功利主義,更確切地說是短期功利主義的大環(huán)境中。無論做研究還是學習,人們總喜歡先問“有用”“無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比如在校學生選課前喜歡問這課有什么用?對面試和找工作有用嗎?我在聽取在校生對課程設(shè)置的意見時,就常常會聽到關(guān)于對找工作沒有用的課的抱怨,或?qū)φ夜ぷ饔杏玫恼n為什么不多開一些、開早一些的疑問。但是有趣的是,當我同已經(jīng)畢業(yè)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談時,他們對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卻與在校生很不一樣: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后來變得如此無用,而后悔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看上去“無用”、但后來實際上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shù)、社會科學類的課。這種不同反饋的反差正是短期功利主義缺陷的一種例證。(未完待續(xù)。本文摘自錢穎一教授2012年8月16日在清華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2012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所作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