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粹

《老子》節(jié)選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   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圣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嗎?空虛但不會窮竭,發(fā)動起來而生生不息。
政令煩苛反而加速敗亡,不如持守虛靜。
    引述:本章分三段來說明:
    一、“天地不仁”是說明天地順任自然,不偏所愛。這句話是就天地的無私無為來說的?!耙匀f物為芻狗”,便是天地無私的一種表現(xiàn)。
    依老子看來,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各物的內(nèi)在原因而運動成長。
    先前的人,總以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一個主宰者駕臨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視為有生命的東西。兒童期的人類,常以自己的影像去認識自然,去附會自然。人類常以一己的愿望投射出去,給自然界予以人格化,因而以為自然界對人類有一種特別的關心、特別的愛意。老子卻反對這種擬人論的說法。他認為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道”)運行發(fā)展,其間并沒有人類所具有的好惡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圖存在著。在這里老子擊破了主宰之說,更重要的,他強調(diào)了天地間萬物自然生長的狀況,并以這種狀況來說明理想的治者效法自然的規(guī)律(“人道”法“天道”的基本精神就在這里),也是任憑百姓自我發(fā)展。這種自由論,企求消解外在的強制性與干預性,而使人的個別性、特殊性以及差異性獲得充分發(fā)展。
    二、天地之間是一個虛空的狀態(tài)。雖然是“虛”狀的,而它的作用卻是不窮竭的,這和第四章的說法一樣,這個“虛”含有無盡的創(chuàng)造因子。所以說:“動而愈出”——天地運行,萬物便生生不息了。這個“動”(在虛空中的“動”)便成為產(chǎn)生萬有的根源了??梢娎献铀f的“虛”,不是個消極的觀念,而是個積極的觀念。
    三、“天地不仁”和天地虛空都是老子“無為”思想的引申。天地“無為”(順任自然),萬物反而能夠生化不竭?!盁o為”的反面是“有為”,強作妄為,政令煩苛(“多言”),都是老子所說的“有為”。假使“有為”,總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原文: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虛空的變化是永不停竭的,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門,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絕地永存著,作用無窮無盡。
    引述:本章用簡潔的文字描寫形而上的實存之“道”:
    一、用“谷”來象征“道”體的“虛”狀。用“神”來比喻“道”生萬物的綿延不絕。
    二、“玄牝之門”、“天地根”,是說明“道”為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始源。
    三、“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是形容“道”的功能,孕育萬物而生生不息。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姑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姑能成其私。
    譯文:
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乃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于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
    引述:老子用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來比喻“圣人”的行為沒有貪私的心念。在其位的人,機會來的最方便,往往情不自禁的伸展一己的占有欲。老子理想中的治者卻能“后其身”、“外其身”,不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頭,不以自己的利害作優(yōu)先考慮。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謙退精神。 
不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頭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贏得大家的愛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優(yōu)先考慮的人(“外其身”),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生命(“身存”)。這種人,正是由于他處處為別人著想,反而能夠成就他的理想生活。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處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遵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
    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
    引述:本章用水性來比喻上德者的人格。
水最顯著的特性和作用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而不與相爭。
老子認為最完善的人格也應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處眾人之所惡?!眲e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駱駝般的精神,堅忍負重,居卑忍辱。他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但不和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