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無論是風(fēng)輕云淡的平日,還是張燈結(jié)彩的佳節(jié),民俗的風(fēng)情 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牽連著中華兒女的每一次吐息。是剪之不斷的情,是綿延 萬里的根,民俗那些事兒,今天也依舊在繼續(xù)……
民俗那些事兒
桃 夭■阿囡
仲春時節(jié),閨閣外的桃樹開滿了 艷麗的花朵,粉色的花瓣如待嫁女子 含笑的嬌容?!疤抑藏?,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碑?dāng)迎親的隊伍 游街而行時,這首古老的民歌便隨之 唱和。
有作家說這首 《詩經(jīng)·周南·桃 夭》換成現(xiàn)代人的說法就是一首《婚 禮進(jìn)行曲》,歌中既沒有濃墨重彩、夸 張鋪墊,僅僅只是用桃樹的枝繁葉 茂、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 美滿。
但在當(dāng)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 現(xiàn)代人的婚姻參雜了太多的功利 性,從豪房、豪車到數(shù)字大得嚇人的 禮金,有人甚至玩笑似地評論:“中 國的房價是讓丈母娘炒高的。”現(xiàn)實 也好,玩笑也罷,這些陋習(xí)讓原本美 好的婚姻蒙上了太多物質(zhì)的色彩。
記得去年夏天在周莊游覽沈廳 時,導(dǎo)游指著一棵香樟樹說起江浙地 區(qū)的一個婚俗,舊時江南的大戶人家 如若得了一位千金小姐,就會在庭院 中種下一棵香樟樹,待閨中小姐成年 后,這棵樹早已越過院墻。媒人看到后 就知道此戶有待字閨中的女子,便前 來說媒。當(dāng)親事說定后,女孩出嫁之 時,家人砍下香樟樹,制成兩口箱子, 取“兩廂廝守”之意,箱中各放八床蠶 絲被,八床棉被,寓意“纏纏綿綿”。
前些日子我打電話給母親,她也 正幫著姨媽給表姐準(zhǔn)備婚需,其中最 首要的事情就是跟姨媽一起去市場 挑選蠶絲被作為嫁妝之一。沒想到幾 百年過去了,這項婚俗竟然在江蘇的 普通人家中也延續(xù)了下來。許是這樣 的寓意太過美好,也是每一位母親在 嫁女前的那份最真摯的祈愿吧!畢竟 不是每位中國母親都只想著男方必 須有套婚房,她們也是過來之人,明 白在婚姻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曾經(jīng)讀楊瀾的那篇 《母親的禮 物》,開頭的那段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種情節(jié)每次都讓我感動。那就 是在新婚前夜,母親拿出平生最心愛 的首飾,放到即將出嫁的女兒手 中······在母女雙手相握,四目相視 的瞬間,一個神圣的儀式就完成了。” 這應(yīng)該是所有中國式的母親在女兒 婚前準(zhǔn)備了很久的一份禮物。
母親跟父親不一樣,她們除了要 祝福女兒以外,還要給予更多的婚前 教導(dǎo),如何做一名好妻子,如何持家 有道。在這樣的夜晚,母親無疑是想 把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都傳授給自己的 女兒。 正如《桃夭》中的那句:“之子 于歸,宜其室家。”所言,新娘要有使 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是最完滿的, 而每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婚后 能夠“宜其室家”。
三千年前的仲春,桃花盛開時 節(jié),那場滿載喜悅與祝福的婚禮藏在 古老的詩詞中,依舊是一道亮麗的風(fēng) 景線。千百年的婚俗隨著時間的流 逝,在輕輕淺淺地改變著,卻也悄然 傳承下來,只希望在這個過于物質(zhì)的 時代,能讓婚姻回歸曾經(jīng)的純粹與美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