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馮積岐評論集》編后記


  鄙人原以為馮積岐也如錢鐘書先生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那樣,在文壇上基本是“默存”狀態(tài)的。
  然而忽一日《文藝研究》主編方寧先生從北京駕臨西安,說起馮積岐及其小說值得關注,便喚起了我本人多年前曾從事“秦地小說”研究的記憶,加之向來相信高明編輯的耳聰目明、視野開闊及信息靈通,便開始了新的接觸和了解,特別是從學術(shù)文化的角度細細涉獵一番之后,發(fā)現(xiàn)迄今已經(jīng)有了不少關于馮作家的認真而又貼切的言說,只是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在眾聲喧嘩中被有所遮蔽或有意忽視了。于是便很想將這些曾有的或相關的言說有意識地集中“彰顯”一下,由此便有了這本評論集子的誕生。
  借用張愛玲研究中的 “看張”與“張看”之說,本書也出現(xiàn)了兩個主要單元:“看馮”與“馮看”。這并不是說要故意引導某種比較,甚至推出“女有張愛玲,男有馮積岐”之類的新論,而只是一種自由聯(lián)想式的隨機的借用,別無微言大義焉。
  其實,這“看來看去”本身也是一種生活,尤其對作家和評論家而言,基本就是在 “看來看去”、“寫東寫西”中建構(gòu)自己的文學生命或打發(fā)時光的。
  作家創(chuàng)作無疑是需要評論者關注、閱讀和評說的,而評論者也需要作家的關注、理解和重視,二者原本是相依為命的。不僅如此,無論是作家還是評論者,大抵都需要更多讀者的深切關注,都非常需要更大范圍、更為深入的溝通,從文學發(fā)展及學術(shù)文化建設的角度看,尤其需要二者的親密接觸和積極互動。盡管人們不可能都有機會像高行健、莫言與著名漢學家、諾獎評委馬悅?cè)荒菢尤贤ê突樱M力而為,去贏得更多的讀者甚至是增加若干“知音”,則是可以期待和追求的。
  在此,很想強調(diào)的是,“看馮”即他者對作家馮積岐的評說固然構(gòu)成了本評論集最突出的部分,但從“馮看”角度設獨立的一個單元收集了馮氏自己的部分評論文字,也意在顯示本論集一個“特色”,即無論是言說自己還是評騭他人他作他事,可以說馮積岐都體現(xiàn)了一位優(yōu)秀作家的深厚素養(yǎng),其中對外國文學以及小說藝術(shù)的關注和思考,卓有見地、體察入微,尤其具有不凡的品味,迄今在同時代國內(nèi)作家群體中還是頗為罕見的。
  我們處在一個傳媒空前發(fā)達的時代,借助媒體的交流確實很有必要。而在這樣的時空中,更需要心靈的對話和誠懇的溝通以及媒體的及時“宣傳”,作為作家和思想者的馮積岐近年來顯然也意識到需要如此適度進入 “媒體社會”,于是從孤寂的書齋中走出,與記者、朋友有了多次的對話及訪談,并由此構(gòu)成了本論文集的第三輯內(nèi)容。
  此外,為了進一步充實本書,為文學愛好者及研究者提供更為豐富、翔實的材料及線索,增加了兩個附錄。但要特別說明的是,由于篇幅限制,一些文章未能編入,對個別論文進行了節(jié)選,敬祈作者諒解。編輯過程中,對一些誤置的字詞進行了必要的修訂。
  揮別2012年,在2013年1月1日這么個“元旦”的夜晚,編者首先要衷心感謝評論集每一篇文章的作者,沒有他們的勞作,就不會有這部評論集;其次要衷心感謝方寧先生,沒有他的指教、提示和賜序,也不會有這么一次精神的相遇和凝聚;要衷心感謝《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先生,沒有他的具體幫助和指點,也不會有這么一本評論集的誕生;當然更要感謝作家馮積岐先生本人,沒有他的辛勤書寫、提供資料和慷慨俯允及積極配合、聯(lián)系和支持,更不會醞釀出版這樣一本評論集。最后還要特別感謝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領導,在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即明知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仍能決定出版此書,令人感念不已!要感謝負責本書出版的陶瑋等編輯同志,為此書的出版花費了許多心力!期待此書能為傳播文學、弘揚作家創(chuàng)造精神起到些微的作用,也期待著大家的關注和指教。
  蘇敏同志為編輯此書,從資料搜集,到編輯成稿,花費了數(shù)月的時間精力,在此要特別加以說明;馮超等研究生為校對本書也花費了一些工夫,在此一并致謝。 (作者單位: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