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本報記者 胡曉琰 訪談嘉賓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程小旭 ----------------------
程小旭,我校2003屆文秘與辦公自動化專業(yè),原院報記者,在校期間曾在《中原工學院報》、《青年導報》、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創(chuàng)新科技》等報刊、電臺發(fā)表作品數十篇,現為中國經濟時報資深編輯、記者。關注領域:政經、區(qū)域經濟。新聞跑口單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發(fā)展戰(zhàn)略和區(qū)域經濟研究部等。
主持人:今年正好是你畢業(yè)10年,10年來的大致經歷與收獲是什么?
程小旭:我是2003年畢業(yè)的,轉眼間10年已經過去了。10年來,我一直供職于中國經濟時報社,只不過工作地點發(fā)生過三次變動,剛畢業(yè)時工作于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一年半之后調動到甘肅記者站,2005年12月,從甘肅記者站調入北京總社。從鄭州到蘭州,再從蘭州到北京,走了一個大三角。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我從原先的駐站記者成為一名版面編輯、記者(采編一體),隨著采訪范圍的擴大,我的視野、報道領域也逐漸得到拓寬,采編的稿件質量也逐步提高。
我曾多次參與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yè)博覽會報道,撰寫的稿件多次獲二等獎、三等獎、優(yōu)秀記者獎。
曾成功策劃“中國巖鹽之都——河南葉縣命名授牌儀式暨鹽業(yè)發(fā)展高層論壇”活動,邀請到多位國家級領導、省市領導和專家學者參會,境內外近百家媒體進行報道、轉載。
10年來,我堅持沒有跳槽換工作,因為我珍惜每一次機會,是報社給了我一個良好的平臺和空間,即便是在遭遇挫折和困難的時候。
主持人:《中國經濟時報》是一份什么性質的報紙?主要受眾是什么人?
程小旭:《中國經濟時報》是一份以經濟為主的綜合性日報,由中國國家智庫——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管主辦,主要報道宏觀經濟方面的新聞,包括政經、財經和產經,也時??l(fā)一些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署名文章,邀請他們對時下經濟熱點發(fā)表觀點和看法。主要受眾為各級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地方政策(經濟)研究機構、企業(yè)家、商務人士等高層次讀者。
主持人:當初你是在這家報社實習,因為表現優(yōu)秀被錄用了,你認為大學生實習是否重要?
程小旭:在校期間,我已在院報和其它媒體上發(fā)表了數十篇作品,當時電腦還不是太普及,畢業(yè)時我把這些作品裝訂制作了一個剪貼本,在面試時受到了肯定。經過短暫的實習就被直接留用了,后來經過同事的指點,進步很快,從發(fā)表“豆腐塊”的小消息開始,逐漸發(fā)表長一點的通訊類稿件。
在校期間,我除了經常參與院報大學生記者團的采訪活動,還擔任系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寒暑假期間我經常參與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還在《創(chuàng)新科技》雜志社實習過。直到現在,我覺得大學期間受益最多的是在院報大學生記者團經常參與采訪報道活動,掌握了基本的采訪、寫稿經驗,這也是我時常感恩院報、懷念院報的原因。
我覺得,大學生參加實習等實踐活動,有百利而無一害,能夠提早對社會有所認知,能夠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主持人:你主要采訪哪些方面的內容?有何體會?
程小旭:按照工作分工的安排,我目前主要采訪政經(政策解讀)、區(qū)域經濟等方面的內容。政經的范圍很廣,我主要做的是包括農業(yè)、旅游、水利及鋼鐵、稀土等行業(yè)方面的宏觀政策解讀。區(qū)域經濟方面則關注全國各地的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現狀、政策建議等內容。
采訪這些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由于我在大學期間不是學經濟的,通過采訪,我了解了很多經濟方面的知識。有時候為了寫好一篇文章,我需要查閱幾萬甚至幾十萬字的相關資料,在對這個行業(yè)有了初步了解以后,才開始采訪相關專家。其實,查閱資料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補充了自己在這些方面知識的不足。
主持人:據了解,你的稿件多次被某些大媒體記者“借鑒”,你自己如何看待這樣的事?
程小旭:從2005年至今,我發(fā)表在中國經濟時報的稿件經常被別的媒體、網站轉載,但是也有一些令人氣憤的剽竊情況發(fā)生。被我本人和同事發(fā)現的有兩次剽竊,一次是一家面向西部發(fā)行的省級報紙全文抄襲我的稿件,只是把署名給換了一下;另一次是一家國家級權威黨報抄襲了我采訪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的稿件。
我覺得,自己的文章能夠被轉載,說明它還有點價值;但是給我寄份樣報、樣刊,這是對作者起碼的尊重。最可氣的就是那些剽竊別人作品的行為,說明那些人無良無德,那些報紙是在“藏污納垢”,這些靠剽竊別人作品混飯吃的記者是同行們最看不起的人。
作為一名記者,你必須下工夫去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知識水平,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你不能落后于當下的各種信息,起碼要保持同步。在此基礎上,通過真正的、實際的采訪才能寫好報道,而那些從網上扒資料、吃別人剩飯的懶人做法是要不得的,也是被同行瞧不起的。
主持人:在你工作的這十年里,應該是經歷了很多別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在你的采訪經歷中,有哪些事使你難忘?對你自身素質的提高有什么啟發(fā)作用?
程小旭:是的,在我剛剛工作時,工資待遇很低,還真的有快撐不下去的時候,也曾有過跳槽的念頭,但是經過考慮,覺得自己適合在這個行業(yè)、這個媒體發(fā)展,就堅持了下來??朔щy的方法就是降低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提高自己的能力。雖然這個訪談我就說了這么幾句話,但大家可以想一下,艱難的日子要一天一天過下去,沒有一點毅力是無法支撐下去的。
參加工作之初,雖然日子過得比較艱苦,但經過自己的努力,業(yè)務水平提高很快,采寫的各種稿件也被領導認可,這是自己比較欣慰的。在采訪經歷中,難忘的是那些做得最成功的和做得最不成功的事情。比如,在采訪某個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過程中,突破各種阻力實現對當事人的采訪,發(fā)表出來的文章受到被采訪者和讀者的好評。
有一次我采訪一位全國人大代表,他是一家大型鋼鐵集團公司的董事長,由于提前得知他臨時住在一家大酒店,我和同事趕到了他所在的大酒店;他當時正在會見一位重要的客人,他的助理和工作人員都說他不在,怕打擾他。我們就在酒店大堂等候,并隨意翻看了這家企業(yè)的內部報紙,從報紙上發(fā)現了董事長的照片(之前沒有見過他本人)。沒過多久,這位董事長下樓送客人,我們終于抓到機會對他進行了成功的采訪。
另一次難忘的事情是,我在采訪一位國內著名的農業(yè)經濟專家之前,由于時間倉促,沒有做好功課,對要采訪的內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采訪提綱里有一個問題設計得很“外行”,在采訪時專家說我“看來你的功課沒有做好哦”。一句話說得我臉發(fā)燒,羞得無地自容。從此,再進行面對面采訪時,我一定會提前做好功課,對要采訪的內容進行初步的了解。這也算是專家給我上了一課。
近年來,我先后采訪過(或與同事一起采訪)不少地方官員以及國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其中包括楊傳堂、謝伏瞻、申維辰、曹秀榮等?。ú浚┘夘I導,他們留給我的印象都很好:嚴謹務實、學養(yǎng)深厚、彬彬有禮。
作為記者,我見證并采訪了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很多重大事件,比如天津濱海新區(qū)、中原經濟區(qū)、鄭州航空港建設、蘭州新區(qū)成為國家級發(fā)展戰(zhàn)略等。
我做編輯時,最難忘的是經過自己編輯制作的一篇稿件《安徽麥農:豐產之下的喜與憂》(由安徽記者站同事王永群撰寫)被國務院主要領導批示,并責成有關部委組成調查組赴安徽實地調查,確認屬實后,提高了當地小麥收購價格,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