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字剛 校友">
電子報
電子報

熏陶 陶冶 錘煉
陳字剛 校友


1950年,我15歲,那年我家搬到了哈爾濱南崗區(qū)教化廣場,從此我們便與哈工大成了鄰居。從那時起哈工大對我和我們那些小伙伴們的熏陶便開始了,而且是無時不在和無處不在的。
當時的哈工大是家里大人用來教訓和鼓勵我們的一個現(xiàn)實而又遠大甚至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久而久之,哈工大在我們那一代的少年兒童心中成了一種人生境界的象征性前景。當時我們這些鐵路員工子弟的“偉大”理想多是當火車司機、汽車司機或開拖拉機什么的,從來也未曾敢想過能進哈工大做一名大學生。我們這些小孩總是用羨慕和崇拜的眼神看著哈工大的大學生們,在我們看來,他們各個都是些絕頂聰明的人。
我們經??匆娝麄冃厍坝檬直郾е化B書,感覺他們特有學問;聽見他們用流利的外語與人談話,覺得他們都是天才。夏日的夜晚,他們在大直街上手挽著手,在手風琴的伴奏下唱歌時悠揚自得的神情(那時夜晚的大直街上沒有車輛)把哈工大學生的青春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運動場上,他們矯健的英姿是那樣的健康和陽光;他們總是彬彬有禮,很有修養(yǎng);還有那些戴著金絲眼鏡的中外教師們更是風度翩翩。那時,我們這些少年也時不時地模仿著他們走路的姿勢和衣著的式樣,現(xiàn)在想起這些覺得有點好笑。然而這個“偉大”鄰居對我們的熏陶肯定給了我們這些少年以向上奮斗的力量。
1955年我從哈三中畢業(yè)真的就如愿考入了哈工大焊接專業(yè),從此開始了我的5年大學學習生活,開始接受母校的陶冶。畢業(yè)后我又被留在焊接教研室任教,幸運地又得到母校15年的錘煉。今天,當我回顧在母校學習和工作的人生最精華的20年時光時,那種對母校的感恩和對焊接專業(yè)的熱愛,使我心情難以平靜。
入學之初,正當我們陶醉在慶幸之中而又不知應該如何邁出大學生活的第一步時,焊接專業(yè)的學長們來了,基礎課周定等老師們來了,專業(yè)教研室田錫唐等老師們來了,特別讓我們激動的是我們心目中崇拜的科學家華羅庚和錢學森也來了。他們給了我們指導和幫助,他們的講話和報告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尤其是李昌校長《要有所為》的講話使我們終生不忘。
很快,我們這些毛頭小伙和姑娘們變了,理想和抱負漸漸在心中生成。我們把當前的發(fā)奮讀書和祖國的發(fā)展以及祖國科技事業(yè)的開拓聯(lián)系在一起,把向科學進軍當成了自己的使命,似乎在進入母校懷抱不長的時間里我們就突然長大了,心中那份對祖國未來建設的莊嚴使命和責任以及肩上的重擔與我們朝氣蓬勃的青春爛漫融合在了一起。
哈工大的校園文化就這樣進入了我們這些新生的心里,陪伴我們全部的大學生活而且貫穿了我們整個人生。年過七旬之后我越加感覺到有機會進入哈工大學習,有機會做一名哈工大學子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在哈工大的學習我們究竟收獲了什么?哪些收獲是永恒有效的、受益終生的呢?今天,就我個人在焊接55班學習的體會略談以下幾點。
回憶在哈工大的學習和工作的日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有3個方面:一是聆聽過的李昌和高鐵校長的講話;二是一些老師們的講課(如化學的周定老師,物理的馬祖光老師、數學的曹斌老師、專業(yè)的陳定華和田錫唐老師等);三是口試的考試方式。
記得每次聽李昌校長的講話都很受教育和鼓舞,他的“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教導至今還響在我的耳邊。我尤其敬佩老校長講話時的激情。他講話從來不念稿,總是拿著那么幾張硬紙片,無疑是個簡單的講話提綱。幾個小時的精彩報告或講話就全在那幾張小小的紙片上,我們對他的提煉和概括能力充滿了敬佩。上個世紀60年代初,高鐵校長到我們焊接教研室蹲點搞教改,一再領導我們學習《矛盾論》,要我們在諸多的復雜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強調要提煉,把事情簡單化。
使我們終生不忘的還有那些給我們講過課的特別有水平的老師們。他們的講課風格不同,表達方式各異,甚至有的老師還帶著濃重的方言語調。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能夠提綱挈領地把問題實質講述得一清二楚。他們有的上課時根本不看教案,有的也只帶幾張小小的卡片,但語言恰當、表述精準,還不乏詼諧與幽默。我們對老師們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僅暗暗地模仿著老師們的一舉一動,更在揣摩老師們高超的提煉本事和概念化的思維技巧。
我們在校讀書的5年是經歷口試考試的5年,那種考試方式給我們留下了十分難忘的記憶。因為是口試,每張試卷都不一樣,考題覆蓋了整個學期學習的全部內容,壓題是不行的,靠死記硬背又幾乎沒有可能,全面復習是應試的唯一辦法。這時應對考試最有效的出路就是提高學習效率,學會把所學內容高度概括和精練,抓住科目的綱,做到綱舉目張,再加上臨場發(fā)揮和應變的技巧,才可能取得5分的好成績。
1955年,在我們剛入大學的時候聽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講話。他在講話中說了一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話:“書要越念越薄,而不要越念越厚?!?br>所有上述的教導和體驗都告訴我們,有一種本事我們必須學會,那就是要學會提煉,能把繁雜的事物條理化,能把規(guī)律性的事物概念化。概念能力和技術能力一樣也是我們校友在母校獲得的一個無價的法寶。
上個世紀50年代的哈工大學生沒有固定的教科書,更沒有所謂統(tǒng)編教材。特別是專業(yè)課完全憑你的當堂理解和迅速地記錄筆記以及課后自己去圖書館查找參考書和雜志去學習。于是,課后閱讀就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學習流程中的一環(huán)。圖書館和書店就成了我們經常出入的地方,會閱讀也就成了我們完成學習任務十分關鍵的技能。漸漸地我們掌握了閱讀的技巧,不但能很快找到需要的文獻資料而且也能迅速做出哪些文獻只要瀏覽閱讀和哪些應該精讀的選擇。
當時學校的考試方式都是口試,老師隨時都可能問一些與考題相關的發(fā)揮性問題。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相關知識的儲備、臨場應變的思維能力和一定的表達技巧就難以得到5 分。當時我們有這樣的印象,如果你在回答考試題時即使能把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一字不落地都說出來,也未見得能得滿分。只有當你能把從閱讀中獲得的豐富知識通過自己的理解回答出問題時你才能看見老師們贊許的眼神。記得1957年,為了訓練閱讀能力和提高外語水平,學校安排我們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俄語焊接專業(yè)書籍閱讀專門練習。其中包括了對閱讀重要性認識的教育和閱讀技巧的訓練(閱讀選擇、快速瀏覽、精讀、閱讀表達以及閱讀比賽等)。那次培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使我們的閱讀能力有了一個躍升,嘗到了閱讀的甜頭。
哈工大數以萬計的學子畢業(yè)以后,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成長為各方面的人才,與他們具有快速吸取最新的科技知識和能同社會與時俱進的特質不無關系,其中就包括著他們具有卓越的閱讀能力。
哈工大的學子對自己有自信大概是個共性。每個學生在校讀書期間就會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當年我們焊接專業(yè)的學生就是如此,因為我們都知道哈工大焊接專業(yè)是新中國焊接科技和高等教育的搖籃。當時,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都是國內焊接界的學術權威,我們有國內最好的實驗研究室,不過上述自信僅僅是一種感覺??墒?,1958年和1959年的兩件事情使我真切感覺到,有了母校的教育做基礎,我們一定會勝利完成國家賦予我們的任務。
1958年,在焊接教研室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們十幾個同學組成了一個“電渣焊技術研究”科技攻關小組。經過半年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我們不但掌握了技術,參加了一本書的編寫,與哈爾濱電機廠合作完成了72500千瓦水輪機轉子的電渣焊工程,參加了北京全國大學科技成果展覽會。機械工業(yè)部還組織我們這些沒畢業(yè)的哈工大焊接專業(yè)的大學生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去推廣這一新技術。我們還被選為黑龍江省青年攀登科學積極分子。
1959年,我被派往上海參加一項國家海軍建造方面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主持會議的是一位副部長,參加會議的單位有4個全國最大的造船廠和一個船舶焊接研究所的代表團。哈工大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單位的代表就只有我一個人,而且是一個雖然已經留校任教但還尚未拿到畢業(yè)證書的青年助教(當時被稱為“小教師”)。會議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由于蘇聯(lián)專家的撤離留下的焊接技術關鍵問題。盡管平時總說我們哈工大的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可是我當時的心情真的是誠惶誠恐、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知肩上擔子的分量沉重。會議認為,國內焊接科技力量最強的單位是哈工大焊接專業(yè),于是決定以哈工大為組長組成科研小組進行技術攻關。我作為這個小組的組長和其他單位的焊接技術人員(其中也有哈工大焊接專業(yè)畢業(yè)的校友)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任務,受到第六機械工業(yè)部的表彰。在我們尚未畢業(yè)之前就能夠參與如此重大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這使我們的自信心倍增??磥砦覀兊淖孕挪皇敲つ康?,是母校賦予我們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力量和精神。近百年來哈工大學子們的光輝業(yè)績更加使我們堅信哈工大培養(yǎng)的學生是有能力承擔重任的,他們理所當然地都具有自信的品格。
如果問我5年大學生活最使我留戀的是什么,我會告訴你那就是我們焊接55班那個友愛團結的集體。當時我們班級的班風可以用“在快樂中刻苦學習,于友愛里實現(xiàn)目標”來概括。那時候我們沒有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班級的一切活動和管理都是靠學生自己,由學生民主選舉出來的班委會和團支部是班級的組織者和核心。這個核心管理著或者說領導著班級的各種活動和處理著每個成員的大事小情:組織同學學習學校文件,過組織生活提高政治思想,組織各種社會活動(運動會、文藝匯演、搞衛(wèi)生、勤工儉學、義務勞動等), 就連去外地實習乘火車和安排住宿都是由班長帶隊完成;幫助生活上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不讓一個人掉隊……當時,我們班級是個充滿了愛的生機勃勃的集體,給過我們每個成員以溫暖和關懷,給過我們施展才華的空間,也給了我們青春時代大學生活以金子般的美好回憶。
班委會和團支部不像現(xiàn)在的輔導員老師那樣有“權威”和權力。因此主要工作方式是商量,有時是委員們商量,有時是全班同學一起商量。商量的過程是團隊成員溝通的過程,也是互相聆聽的過程。當然,我們大家都未曾認識到,“溝通”和“聆聽”竟然是每個成功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必備的才能和素質。學校當時的學生管理體系的設置,使我們在5年的大學生活里就有機會學習和鍛煉我們以后成才所不可或缺的這些品質和能力,培養(yǎng)了我們的團隊精神,使我們受用終生。
當回憶母校對我們的培養(yǎng)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她給予我們的體育人生的啟迪。在校時我和許多同學就是體育運動愛好者,也是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我們喜歡體育文化也喜歡體育運動。
上個世紀50年代,哈工大的校園體育活動是十分出色的。當時學校幾乎所有的體育代表隊在省內是都是一流的。學校培養(yǎng)出了一批杰出的運動員,使同學們引以為豪,如世界記錄的創(chuàng)造者舉重運動健將黃強輝、全國冰上女子花樣滑冰冠軍李建華和全國冰上速滑全能冠軍林正坤等。我們經常去看學校的體育比賽,去欣賞體育運動的力與美。
畢業(yè)近50年來,我們中的許多人一直堅持著經常性的體育活動,體育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健康和幸福。我們特別贊賞母校對體育精神的倡導,并經常懷念在接受母校體育文化熏陶過程中的美好感受?!盀樽鎳】倒ぷ?0年”的信念激勵著我們走向運動場去釋放激情和收獲健康。體育老師們時刻關注著我們的身體素質。記得當時給我們上體育課的一位李教授經常對我們說一句話:“年輕人,不要讓脂肪代替了肌肉!”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越發(fā)感覺到母校對體育文化的倡導和老師們對體育精神的教誨對我們的一生是多么寶貴,這正是我們工作和健康生活的基石,是我們快樂的源泉。
如今,我等已邁入了耆老之年,對母校、對焊接專業(yè)的老師和學友們的思念愈加深切,也為專業(yè)的新發(fā)展和新成就感到喜悅和自豪。
僅以點滴回憶獻給母校!祝母校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