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與境界
閆明星
有一種人,言談舉止之中流露的不僅是素質(zhì),還有一種精神,一種能感染人、激勵人的精神;
有一種人,辛勤工作背后展現(xiàn)的不僅是需求,而是一種境界,一種愛崗敬業(yè)、竭誠奉獻的境界。
作為一名記者,感到很幸運,總是能夠與一些或知名、或感人的師生面對面地交流,了解他們的人生,感受他們的精神世界。在采訪的那些人、那些事當中,哈工大人身上的那種精神、那種境界深深地感染著筆者,觸動著筆者……
“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對黨、對祖國的愛,都是很具體的。”“一定要為新中國做點兒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馬祖光院士這樣說。
“我是一名黨員,自己是農(nóng)村出來的,對黨充滿了感激。雖然不是工作在教學崗位上,但培養(yǎng)人不僅是教師的責任,作為伙食人,也有自己的一份責任,要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食堂工作是需要精神支柱的,工人要做到,干部要先做到?!薄诤笄谑程霉ぷ髁?0年、“優(yōu)秀教工李昌獎”獲得者于夢起這樣說。
“大學生應(yīng)該多承擔些社會責任。如果每個人都去承擔一份責任,每個人都為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我們這個社會就會更美好,更和諧?!薄叭珖脤W生標兵”、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楊振嶺這樣說。
多么樸實而又動人的話語啊!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無論是從事教學科研的一線教師,還是從事服務(wù)的后勤工作人員,在哈工大人身上,你能深切地感到一種精神、一種境界。正是這種精神、這種境界在支撐他們無私奉獻、兢兢業(yè)業(yè),正是這種精神、這種境界在支撐他們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毛澤東同志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支柱,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地存在著。人生要去前進,要去拼搏,就必須要有精神支柱。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支柱,整個人也就沒有靈魂,只有空殼的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正如著名詩人哈·紀伯倫所說:信仰是心中的綠洲。而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心中的綠洲,并為之去超越、去奮斗。
遙想哈工大93年的歷史,并不一帆風順,有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有過南遷北返遭受的元氣大傷,還有許多風雨飄零的歲月,但以幾代“八百壯士”為代表的哈工大人百折不撓,不斷發(fā)展,抓住一切機遇,乘勢而上,使得哈工大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學習前蘇聯(lián)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大學之一,成為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shè)的若干所大學之一,而今正走在建設(shè)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
是什么讓哈工大人面對困難不畏懼、不動搖,反而能夠逆流而上;是什么讓哈工大人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chuàng)造了諸如中國第一臺模擬計算機、中國第一臺弧焊機器人、中國第一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體制雷達、中國第一批有自主版權(quán)的IC卡芯片、發(fā)射了我國第一顆由高等學校牽頭自主研制的新技術(shù)演示驗證小衛(wèi)星等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我想,這就是因為哈工大人在90余年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積淀形成了寶貴的“心靈綠洲”——哈工大精神,那是一種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那是一種求真務(wù)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那是一種海納百川、協(xié)作攻關(guān)的團結(jié)精神;那是一種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的奮進精神。蘊含著愛國、求是、團結(jié)、奮進等精神的哈工大精神,是哈工大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哈工大生存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也是哈工大師生員工在重重困難中堅持奮斗的力量源泉。
雖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但我們更應(yīng)該明白,只有傳承我們的“心靈綠洲”,我們的事業(yè)才能更好地繼承下來、開拓下去。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對學生們說:“今天咱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闭f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古希臘的另一位大哲學家柏拉圖。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夠做到的,終究只是少數(shù)人。
哈工大人不僅有精神,更有境界,這種境界就是為了成功、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yè)甘愿做“少數(shù)人”的堅持。這種堅持在后勤人于夢起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食堂這樣一個工作時間長、干活又累又臟的崗位上,于夢起一干就是40年,不辭辛苦,而且甘之如飴,干出了自己的精彩,也贏得了大家的喝彩。這種堅持在大樹下的老人——退休教師劉振北身上得到完美展示。他數(shù)年如一日,即使身體患病,中風坐在輪椅上,也長年堅持為考研學生答疑解惑。這種堅持在材料學院學生身上得以傳承,他們愛心“接力”,悉心照顧老教師近20年;這種堅持更體現(xiàn)在哈工大站在教學、科研一線的教師身上,他們?yōu)榱艘粋€個項目的成功、為了學生的成長成才而默默地耕耘著、奮斗著,更堅持著……
“做好一件小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把一件事做好?!彼麄兊膱猿忠呀?jīng)成為校園內(nèi)的“坐標”。正是日積月累的堅持,讓平凡化為精彩,讓無變成了有,才奠定了哈工大現(xiàn)在的事業(yè)、現(xiàn)在的成就。其實,關(guān)于成功有許多解釋,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于夢起、劉振北等用他們自己的行動,為“成功”作了另一種注釋——成功是今天就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而且每天都一樣。無論是在高校工作的教師,還是對將來要步入社會的學生,“要把每件小事做好”都是一句至理名言。
哈工大地處邊陲,雖然不具有地理、人文優(yōu)勢,卻造就了獨特的哈工大精神,形成了哈工大人獨特的精神境界。在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哈工大人更需要堅持、更需要“心靈綠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自己的步伐更穩(wěn)、邁出的步伐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