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香情 憶鄉(xiāng)思
最近又重溫了汪曾祺的 《端午的鴨蛋》,這個時節(jié)讀這篇文章再合時宜不過的。蘇北的咸鴨蛋、雄黃酒、繩索子、五角子……無不透露出濃濃的端午節(jié)氣,不免讓人回憶起家鄉(xiāng)的端午。
一提及端午,大家都會想起“屈原爹爹”、賽龍舟、包粽子……在我家鄉(xiāng)也不例外,但氣氛都不太濃郁。記得小時候,離家四五十里的縣城也賽過龍舟,也有過那么段人聲鼎沸的輝煌,我們也曾興致勃勃地跟著大人們去看熱鬧。但記不得什么時候開始,龍舟泊在河邊就再也沒動過,慢慢地被當作做飯的柴燒,化作一堆黑炭。
吃粽子卻是一直都很受歡迎的。五月伊始,村子里的阿婆阿姨們就開始忙著包粽子。我也背著小背簍,跟著外婆,屁顛屁顛的,去樹林里采集粽葉。那是一種比一般竹葉要大些、肥厚些的樹葉,上面還有很多細小的茸刺。外婆說,這個時候的樹葉做粽子是最好的,它不像三四月的新葉缺少香味,也不是六七月的老葉沒有了生氣。葉子拿回家會用溫水細細地清洗,還要用清水輕輕地蒸煮一番。聽說不僅是為了把葉子清洗干凈,消毒殺菌,更重要的是去除葉子上生草的氣味。包粽子用的米是去年自家收獲的糯米,蒸出來的粽子白中泛著些樹葉的青黃,糍糍糯糯,溢滿樹葉的清香,糯米的甜香,還有些家鄉(xiāng)獨有的氣息,道不明,說不清,滿心暖暖的。后來,阿婆阿姨們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新,在白糯米里摻些常見的綠豆、花生、紅茶尖豆等,使粽子有了更豐富的味道。雖比不了現(xiàn)在的八寶粽、蛋黃粽等五花八門,但那是那個年代里最美好最獨特的了。過節(jié)的前一天,阿姨阿婆們都會互相奔走串門,讓這家嘗嘗自家的手藝,讓那家夸夸自己的創(chuàng)新,再三團五團的圍坐著,道一道粽子里的長短。
除了粽子,咸鴨蛋是最令人懷念的了。村子里幾乎家家都有幾只上了年歲的老鴨,供蛋專用。外婆說,這些鴨子都是家里的功臣,下的蛋看似不起眼,里面蛋黃卻很大,還會下一些綠殼的蛋。這種綠殼蛋做的咸鴨蛋有一種別樣的香味,就像雙黃蛋是高郵的特產(chǎn)一樣,這種綠鴨蛋也同樣是我老家的一個標志。咸鴨蛋不只有端午才吃,五月這段時間吃的尤其的多,大部分都是給下田干活的人補充體力用的。外公常吃著咸鴨蛋給我們念叨著他的奮斗史,他是怎么去給人下田耙草的,主人又是怎么給他們分鴨蛋吃的。說著說著,他就開始數(shù)落我們浪費,替我們將蛋殼上的肉都啃得干干凈凈。
村里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端午那天百草皆是藥。村里的婆婆大娘小孩子都會拿著鋤頭、鐮刀,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搜索。什么水燈芯呀,菖蒲呀,折耳根呀,凡是有點藥效的,都不會放過。去河塘邊細細的洗干凈,拿回家濃濃的熬上一鍋。晚上,全家老小都圍著鍋狠狠地喝上一頓,也拿來當茶水般解渴。老人們說,這些藥可以消除百病。雖不真實,但第二天人們看上去都神清氣爽,精神氣十足。
其實,村子里很少有人講“屈原爹爹”的故事,外公經(jīng)常給我念叨“張獻忠伐四川”“湖廣填四川”等故事。外公說,張獻忠伐四川的時候,他看見一個女人,抱一個小孩卻牽著另一個小孩。他很生氣,“同樣是骨肉怎么這么偏心”。他開始責問那個女人,那個女人說手里抱的是她侄子,牽的才是她的親生孩子。于是張獻忠大受感動,決定不殺她,讓她回去在家門上掛上菖蒲和艾草,作為標識。女人回去將這件是告訴了村里的人們,整個村子都逃過了一劫。后來,村里的人都會在端午掛上菖蒲和艾草,我想這除了紀念那個女人外,更多的為了驅災辟邪吧。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沒人考證,沒人深究,或許這就是鄉(xiāng)土的美好,民間的豐富。
而如今,我早已身在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雖有粽子,過端午,但是被現(xiàn)代高度文明化的這時節(jié),早已不是那時節(jié),那鄉(xiāng)情了。
棕香情,憶鄉(xiāng)思,天涯游子斷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