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
車子翻過烏鞘嶺,奔跑在一個狹長的地帶。南邊是巍峨綿延千里的祁連山;北邊要么有些山嶺,也并不低矮,光禿禿的,沒有綠色,要么就是戈壁和沙漠。公路一直向前方延伸,遠遠地和天相連,沿著公路兩邊,在不寬的地帶內(nèi),有些綠色莊稼,遠處可見稀落的村莊。有時候,車子奔跑兩三個小時,還見不到村莊和人煙,只看到戈壁灘和沙漠,也不像烏鞘嶺以東的草原地帶。
一位博士說,在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真正使人感到大自然的雄渾博大、威嚴神圣,感到綠色的珍貴、生命的渺小。
太陽如同我們的車子一樣,奔跑了一天,在西邊天際燃燒起一片火紅,像要落在公路的盡頭,晚霞的余暉便直射在車窗上。向窗外望去,祁連山上的白雪泛出了紅暈,山峰的背陰變得幽暗起來。路兩旁出現(xiàn)了郁郁蔥蔥的樹木和莊稼,素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張掖就要到了。高興所致,全車40多位游客高聲唱起了歡快的歌。歌聲飄揚,引起路兩旁的行人駐足側目。塞外絲綢之路上的夕陽美景多姿多彩,絕妙動人,讓我想起幾百年前一位知識分子。在異族統(tǒng)治下,他滿懷失意彷徨愁苦不得志的凄涼和悲哀,孤身一人,騎著一匹白馬,踟躕在絲路古道上??吹较﹃栁飨碌幕臎龊凸录?,秋風勁吹,滿目蕭瑟,思鄉(xiāng)懷故之情油然而生,愁腸百結。淚水往心里流的惆悵傷感,使他根本無法領略到夕陽美景,卻含淚唱了一曲令后人讀起便落淚的《秋思曲》。淪落天涯的彷徨愁苦,溢于言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苯裉熳诳蛙嚴锏挠稳藗?,絕不會體味到馬東籬內(nèi)心的苦楚和凄涼,也當然想象不出他的內(nèi)心世界。歷史和現(xiàn)實,在此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夕陽西下,我們一路歡歌來到了古城張掖。
張掖古稱甘州,酒泉古稱肅州,故成甘肅省的名字,由此可知張掖在河西隴右的地位。書稱,張掖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北倚突兀崢嶸的龍首山。從高源水庫、祁連雪山下來的雪水,使張掖河道如織,泉水淙淙,水流如鏡,是自古以來的“塞上江南”。羅家倫有詩曰:“綠蔭叢外麥毿毿,驚見蘆花水一灣。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張掖認江南。”于右任先生也有“轉到甘州開口笑,錯認江南”的詩句。
自從漢代置郡以來,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張掖一直是河西政治、經(jīng)濟、軍事重鎮(zhèn),只是到了明清,這種位置才漸漸被蘭州取代。張掖名勝古跡很多,而以大佛寺為最。
大佛寺內(nèi)有國內(nèi)最大的室內(nèi)臥佛,睡在正殿之內(nèi)。正殿門口有一幅清代對聯(lián),字跡斑駁,依稀可辨:“創(chuàng)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數(shù)百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游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边M得殿來,釋迦摩尼涅槃像靜臥殿內(nèi)。臥佛耳朵就有兩米長,每只腳長4米,肩寬近8米,身子長30多米。佛像頭枕蓮臺,側身而臥,雙眼微閉,嘴唇輕啟,左手展放在臉下,右手放在大腿上側。神態(tài)自然、安詳,造型舒展,線條流暢,相貌威嚴,栩栩如生。臥佛背后是20個弟子悼念舉哀塑像,形態(tài)各異,表情不一,肅穆哀傷。
正殿后是藏經(jīng)閣,閣內(nèi)收藏3500多卷珍貴的佛教經(jīng)書,其中明正統(tǒng)年間鎮(zhèn)守陜甘御馬監(jiān)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是佛門瑰寶。藏經(jīng)閣后面,有張掖五行塔之一的土塔,每當朝霞初上,金光燦爛。
大佛寺歷經(jīng)800多年歷史,風雨滄桑,幾度輝煌,都成過眼云煙。野史載,西夏太后經(jīng)常來此居住、朝拜,這里似乎成了西夏王朝的一個行宮。到了元朝,別吉太后在寺里生下了大元帝國的開國之君忽必烈。據(jù)傳,元兵攻陷臨安消滅南宋后,年僅六歲的幼主趙顯(宋恭宗),被送到張掖封為瀛國公。長大后,忽必烈將公主嫁他為妻,不久,忽必烈夜夢金龍繞殿柱。第二天,瀛國公趙顯來朝,正好站在忽必烈夜間夢到的那根柱子旁。元世祖心中一驚,恐元朝江山被趙顯奪取,決定暗中殺死趙顯。公主聽說后,告訴了趙顯。趙顯害怕,遂循入空門,乞釋法號合尊太師,先住白塔寺,后移住大佛寺。期間,遇到一位來朝拜的回族少女,二人有私。延佑七年四月十六日,這位少女在大佛寺輪藏殿下生了個男孩。正巧元明宗從此經(jīng)過,見祥云高照,龍文五彩,就把這個男孩收為己有,載母子歸大都。十三年后,元寧宗夭折,這個十三歲的男孩就成了元恭宗,在位三十六年。
歷史的煙云早已飄散,千年的風霜使大佛寺更加古樸蒼老。大佛寺的傳說,正合佛教六道輪回之說。難道釋迦摩尼真的還在注視著世事演變,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之際,超度著億萬眾生嗎?阿彌陀佛,佛心有知,天地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