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見友人可誦唐人詩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但庶務日多,讀書日少,成果漸疏,羞見故人,更無可告詹锳師在天之靈?!边@是現(xiàn)任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詹福瑞先生的一段自我評價,也可以看作他的基本介紹。詹先生主要從事古典文學及古籍研究,師從我國唐詩研究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大家詹锳先生。此外,詹福瑞還擔有諸多社會兼職,2011年詹先生受聘為我校雙聘教授。
大學何為?曾在大學工作多年的詹先生認為,大學本是讀書地,然而現(xiàn)狀不盡如人意。就此,本報專訪了應邀參加我校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學術活動的詹福瑞先生。
中國大學最缺乏“人”的教育
雖然我已經(jīng)離開高校,但拉開一點距離也許可以更好地反觀與反思?,F(xiàn)在的大學,像我們讀書一樣,變得越來越功利,越來越職業(yè)化。無論什么專業(yè),都有一種明顯傾向,就是更多強調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在就職演講中說:“今人肄業(yè)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币簿褪钦f,大學不該僅僅培養(yǎng)人的技能。但現(xiàn)在大學最缺乏的,也正是“人”的教育。
首先,你要活成一個個體的“人”,明白自己,然后要明白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怎樣?,F(xiàn)在教育所缺失的,正是這方面的建設。拿我所做的古代文學研究為例,我們喜歡做文獻研究,致力于文獻真?zhèn)蔚姆直?,但這完全是技術化的、缺乏思想的研究。大學最需要的是思想,大學培養(yǎng)的人,無論文科理科,都應該是對人和自然有所思考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工具勞動者。
個人對“人”的理解是要弄清楚人如何之為人,之為何人。還有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的理解。我們不關心社會,對社會現(xiàn)象漠然,這是非??膳碌氖隆N鞣接行﹪业膶W生,為了環(huán)保走上街頭,其實體現(xiàn)的正是對社會的關心和責任感。我們的大學這種人文關懷少了,人文精神也在喪失。其實,科學家或人文學者都應該明白,發(fā)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為了人能生活得更幸福,于是我們需要對一切的發(fā)展加以反思。倫理破壞、天人不和諧等等,這都是需要大學來思考的。大學不僅需要產(chǎn)生技術,也需要生產(chǎn)思想,所以無論人文精神還是科學精神,最終都要回歸到“人”。
大學應該多點形而上之思
我們現(xiàn)在的人文學科,往往專注于形而下之事,不太做形而上之思。形而上之思常常是玄思。我們讀古代經(jīng)典,講孔孟、老莊,講文化的傳承,這是我們的自豪,然而我們對古人的所有闡釋,都應站在當下。同時,我們必須考慮當代的文化建設,創(chuàng)立當代的經(jīng)典。再過三百年,當代有沒有經(jīng)典能成為我們的傳統(tǒng),會不會有當代的孔子、老子?我表示懷疑,因為我們不愿意做形而上之思。理工科如何呢?理工科講發(fā)展科學技術,技術可見,然而科學在哪里?科學精神呢?科學同樣要做形而上之思,比如愛因斯坦,他是科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大學培養(yǎng)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與技能,還要有一種科學精神、科學思想與科學哲學。
大學需要獨立之精神
大學要想擺脫現(xiàn)狀,解決現(xiàn)有問題,必須強調其獨立。獨立之精神,是大學靈魂所在。
從個人角度,作為一個老師,要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不讓功利牽著鼻子的人。很難,但是要做。學生也是,不僅考慮就業(yè)問題,也要考慮即使就業(yè)以后,作為一個人,怎么樣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價值。“更幸?!笔敲嫦騻€人,“更有價值”即面向社會。只關心與人無關的分數(shù)與知識,這樣的思想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無力的。
大學的改變,是身在大學的每一個人的事情。就業(yè)壓力大,就業(yè)成了大學里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最現(xiàn)實的壓力,我們無法抱怨與逃避。但是,作為一個學生,需要我們在就業(yè)需求的基礎上,做自己的規(guī)劃與設想,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的人。需要我們多些關懷,對自己,對社會。
每個人都像一個細胞,整個大學的改變正是這些細胞構成的改變。每個人的發(fā)展一定有所不同,你可以選擇可以成為一個技術工作者,成為科學家,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有思想的科學家。大學擁有設計自身發(fā)展的可能性與空間,然而如何設計?需要內在的建設,于是還要回到我們的閱讀。解決思想與精神的問題,不是靠別人的教育,而是靠自己閱讀,而且是經(jīng)典的閱讀。(孫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