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仲民:機械821,青島校友會秘書長,山東金海馬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30年前,酷愛文學的我陰差陽錯地考入這所工科院校,于是業(yè)余時間就喜歡寫點東西送到校報編輯部,當時的主編劉存德老師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長者模樣,讓你無法產(chǎn)生距離感。詩歌處女作《路標》、第一篇小小說《老大》都是那個時候發(fā)表的,記憶很深的是1983年3月,我的一篇短文《學習張海迪,做一代新人》在校報發(fā)表后,被《中國教育報》創(chuàng)刊號轉載,劉老師那一雙贊許的目光讓我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信心倍增,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后來,我與學兄方潤生一起組建了校文學社,創(chuàng)辦了油印文學期刊《黃河浪》,那股濃郁的油墨香似乎現(xiàn)在還飄逸在記憶深處,久久不能忘懷。在努力完成課堂學業(yè)之余,校報和期刊成了我盡情揮灑、書寫青春的陣地,讓我難忘的校園生活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畢業(yè)之后,我分配進了工廠,也是得益于在學校業(yè)余創(chuàng)作的緣故,我沒有像班里其他同學那樣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而是被推薦去廠辦做行政管理,從秘書到辦公室主任,直到后來下海經(jīng)商。工作之余,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全國的各種報刊雜志發(fā)表詩歌、散文詩若干,還加入了作協(xié)、書協(xié),辛勤耕耘,樂此不疲。可以說,是我與校報的不解之緣改變了我的一生。
王瑰曙:電831,長沙校友會會長,湖南省人社廳副廳長、湖南省外國專家局局長。當年17歲的我從湖南來到鄭州求學,很偶然的機會擔任了校報記者。校報記者的經(jīng)歷,讓我受益頗多。不論是在湘西基層工作的10年,還是在湖南團省委,或是目前從事的行政管理崗位工作,我始終與筆桿子結下了不解之緣。現(xiàn)在回想起來,總會覺得有很多事情在學校都經(jīng)歷過、鍛煉過,任何一種經(jīng)歷對自己都是一種促進。
我們曾經(jīng)在校報這方天地工作過、努力過、奮斗過,我們永遠對她充滿感情。在校報出版500期之際,希望校報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辦報水平,越來越有影響力,讓我們這些畢業(yè)的學生一如既往地留戀她、想看她。
唐華:機制841,廈門校友會會長,廈門歐寶工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廈門萬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工騰飛的寫真
師生心靈的家園
青春飛揚的舞臺
放飛夢想的藍天
能量迦持的驛站
情操培養(yǎng)的道場
夏定華:紡機861,安徽校友會副會長,安徽老家酒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上學報到的那天,懵懵懂懂,見過一批迎新的老鄉(xiāng)、同學,印象深刻一點的叫唐華,他說:“我是校報記者,以后我要寫文章投稿可以找我”。不經(jīng)意間的話語卻在我心里烙下了印記,于是我的第一篇文章《老鄉(xiāng)》在校報發(fā)表,后來成為校報學生記者。人生之變從上大學的第一天開始。
在當校報記者期間雖陸續(xù)有些不同題材的稿件發(fā)表,也常能得到編輯老師的表揚,可我一直不認為自己寫得有多好,出入編輯部次數(shù)多了,也常常幫忙做一些審稿、編輯、排版、校對等輔助工作。誰也不曾想在校報的這些點點滴滴,會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地派上了大用場。
1989年我參加工作,紡織行業(yè)普遍不太景氣,工作或多或少有些失意。我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參加工廠里的文學社、整理企業(yè)通訊員稿件,承包車間宣傳欄任務,向地方報紙投稿等等,忙得也算不亦樂乎。
1994年自己第一次下海創(chuàng)業(yè),租賃承包了一家小型印刷廠,十幾人的小廠,事事都得自己動手,印書、印報、編輯、排版,居然也能做得井井有條,很快成為地方印刷業(yè)排頭兵,獲得了“安徽省青年興業(yè)領頭人”稱號。那股輕車熟路、得心應手的感覺至今回想起來依然可謂“春風得意”!
因為印刷業(yè)務關系接觸了酒廠,2000年我買斷地方酒廠,策劃新產(chǎn)品上市,文案策劃、廣告宣傳我一肩挑,用心把一個幾百人瀕臨倒閉的國有酒廠干得風生水起,并因此獲得了“安徽省勞動模范”等諸多榮譽,實屬不易。
學校、校報承載了我太多的美好回憶,寫下個人的這段“動筆、動手、動心”的人生經(jīng)歷,多少有些感悟吧!
蘇啟皓:企管881,深圳愛迪珠寶副總經(jīng)理。此刻,紛揚的校報紙墨歷歷成心緒:第一次離家千里進入校門看到校報時的那縷溫煦;第一次投稿時等待結果勝似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種忐忑;第一次采訪運動健將徐青請她去中原影劇院吃涼粉的那份局促;第一次拿著稿費領取單走向編輯部時的那般情怯;第一次編輯排版讓燭光漫照寢室的那份樂此不疲;第一次參加記者團出游云臺山交友好彼此欣賞的那陣悸動……
1988至1991的3年里,我在《鄭州紡院報》的方尺里書寫著最美的青春。稿費編輯費讓農(nóng)村孩子不致困窘還可以買書;遣詞造句間珍愛當下深愛母語;良師益友下懂得感恩學會思考,并將走向未來定格為一句:無論今后如何,決不讓自己成為充滿市儈的小市民。
1982-2013,31年,從《紡機電報》到《鄭州紡專報》再到《鄭州紡院報》直至《中原工學院報》的這500期方尺所逶迤的長路上,走出了多少優(yōu)秀乃至卓越的校報記者,這或許正是大學的意義,而大學的意義因為校報方尺的田園益發(fā)地茁壯豐澤。謹此致謝校報與母校,并祝一路芬芳!
褚雅雙:紡機891,上海校友會常務副會長,上海丹締雅紡織服飾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畢業(yè)整20年,許多記憶都隨時光淡去了,但像《鄭州紡院報》和“校報編輯部的故事”,卻永遠淡忘不掉,一直珍藏著在校期間的《鄭州紡院報》(最早是1989-10-10第70期);這些塵封已久的記憶,從另一個側面點滴記錄著逝去的大學時光;像一顆顆閃光的貝殼,沉淀在記憶的沙灘上。
大一入校,趕上校報通訊社招人,報名做了通訊員后來“轉正”為學生記者,接著老社長鄭海峰畢業(yè),我接替做了校報通訊社社長。
90年代初,傳播途徑少信息閉塞,學生家長了解學校的渠道就更少。校報作為學校的濃縮信息平臺,就發(fā)揮了窗口和橋梁的作用。每當校報出刊當晚,校報通訊社會連夜加班將報紙寄出;每填寫一個信封,就像能緩解一位家長對游子的牽掛之情;依稀能感到家長對這份報紙的期待目光和拿到手里的欣喜。這是一份學校代替學生獻給父母的愛!這也是每位學生記者和通訊員最幸福的時光。
當時紡院規(guī)模小,很少有重大新聞,寫的都是發(fā)生在學校、老師和同學身邊的人和事,貼近生活、親切質樸、可讀性強,這也是我們紡院師風、學風、校風的縮影。每當出報,通訊社的學生記者,會將每一份報紙,送到每個宿舍同學的手中;每每看到學生拿到報紙那一刻,用那種渴望、欣喜、感激、信任的眼神看你的時候,勞動得到了認可、與人為善的幸福感會從心底涌起!這也是這些為校報做了一點點事情的老師和學生最享受的時刻。
校報記錄了學校的發(fā)展和變遷,同時也記錄了為此奉獻和耕耘的老師和學生的生活點滴。在大學期間,我得到許多學生沒有得到的鍛煉機會,感謝校報在大學里給我的平臺和空間,更感謝深深信任我、不斷給我鼓勵和鞭策的校報老師,謝謝你們!同時,也作為一名讀者,要感謝那些老師記者、學生記者用辛勤汗水為我們這些讀者培育出來的精神食糧!學校發(fā)展了,愿中原工學院校風永駐;校報更名了,愿校報精神永存!
畢業(yè)時,校報老師送了我一份珍貴的禮物——從入學到畢業(yè)的各期《鄭州紡院報》!
泛黃了,一直珍藏至今!
張永森:通風892班,上海校友會副會長,上海家連家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感謝校報,第一次把我寫的一個小豆腐塊《如何記住對方的名字》變成了鉛字。記得當時這張校報我讀了幾十遍,對著校報獻上了我的初吻,著實讓我興奮了許多日。一個小小的豆腐塊激發(fā)了我寫作的信心,之后在校報上發(fā)表了十多篇文章,也被校報聘為了記者。畢業(yè)時把這些文章粘貼編輯在一起,在與用人單位洽談時,起到了關鍵作用,幫助我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感謝校報,在我踏上工作崗位近20年后,依然掛念我,不僅推薦邀請我回母校參加建校55周年慶典,還特意委托當時校報田文彬記者采訪我并在校報上發(fā)表采訪文章,讓我在人到中年時又激起了青春的夢想,內(nèi)心深處為感謝母校的培養(yǎng)又增添了不小的動力。
記得當年我們的每一篇文章,校報老師都親自手把手幫我們修改,關鍵的字句都要翻來覆去地斟酌,對我們要求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出錯,這種對工作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多年來一直影響著我。
校報她不僅僅是一份報紙,她是我的青春記憶,是我生命的加油站,是我的老師,是老師的生命……
郭愛群:機制91,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
“歲月靜好”,為校報500期存念。
徐長應:紡機931,北京校友會副秘書長,北京銀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裁、2012年度全球十大網(wǎng)商。趙薇導演的《致青春》電影熱播,母?!吨性W校報》500期的出版,5月10日48歲的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馬云卸任CEO,這三件不搭邊的事的連在一起,讓我有更多的感慨。首先是要感謝母校,感謝《中原工學校報》,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校報記者,讓我有美好回憶的青春和現(xiàn)在跟年輕人談論的資本。500期的出版,記錄了多少人的青春,又讓多少人有美好青春的回憶,我不敢想象,這是母校給予校友的一種無形的精神食糧,讓生命不僅是記錄成功與失敗,還有曾經(jīng)的“青春”。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讓世界變化更快。希望作為紙質印刷品的《中原工學校報》與時俱進地對接互聯(lián)網(wǎng),讓更多的校友多少年后回憶起的青春是美妙生動的,而這是給予校友超越專業(yè)知識的一種無形資產(chǎn)。
錢暢:紡織97,中原工學院校友總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白鲂笥浾?,我驕傲!”,這不僅是我現(xiàn)在的想法,曾經(jīng)也被我付諸行動,把它貫穿在了我4年的大學學習生活中。有了這個“無冕之王”的頭銜,和偶爾見之于報端的只言片語,使得我在中工的校園里,多少有點成就感。
做校報記者的經(jīng)歷,也使我畢業(yè)留校在學報開始做了編輯的工作,直到目前從事著與青年學生打交道的學生管理工作。工作中,更多地發(fā)現(xiàn)在校大學生,有熱情、有思想,但也有偏執(zhí)和沖動,青春的激情真的需要有引導,否則各種偏執(zhí)和沖動往往會釀成痛苦的回憶。
現(xiàn)在回憶起來,做校報記者,我驕傲,是因為青春的歲月里,我堅持做了4年的校報學生記者,整天絞盡腦汁、咬文嚼字地寫些東西,多少留下點痕跡,留下那么點躁動青春的影子,也算是沒有虛渡光陰,浪費年華。
王立榮:工業(yè)自動化98,曾就職于英國公司亞太總部(上海),目前在東北財經(jīng)大學脫產(chǎn)就讀MBA。歲月匆匆,轉眼離開校園已有11年。常常回憶起在校報做記者的日子,它帶給我無數(shù)激情、歡笑和希望,如今已成為我最珍視的經(jīng)歷和記憶。回想當年,在校報老師的悉心指引下,在學長們的帶領下,懵懵懂懂地成為一名學生記者。從最初很沒底氣地寫稿件,到信心十足地采訪優(yōu)秀教師和同學,直至字斟句酌地完成每一個專訪,心情激動地等待小小作品的發(fā)表……如今,這些發(fā)表過文章的報紙依然保存在我的書箱里,它是我對校園生活最好的紀念。
我的專業(yè)是工業(yè)自動化,大學畢業(yè)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技術雜志的編輯,是校報記者的經(jīng)歷和一篇篇曾經(jīng)發(fā)表的文章說服報社的總編一次面試就錄用了我。一副好文筆也使我的工作和學業(yè)獲得好評。這一切,都因結緣于校報,感恩校報,感謝老師!
李霽鴻:電信99。關于校報,內(nèi)心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說不清,亦道不明,如酒之醇香,如茶之淡雅,愈久彌香,愈靜彌純,致使心頭常有掛念,記憶縈繞深處。
在校報的兩年,是我成長的兩年,不只是文筆,更多在于做人做事。我喜歡那里其樂融融的友愛,也喜歡那里積極向上的氛圍,更喜歡那種不斷蛻變進步的成就感。
我一直認為,校報是一個平臺,承載的是一種責任,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歷練的是一種品質。校報也是一個大家庭,友愛、真誠、團結、進取是她的血統(tǒng),自強、自立、創(chuàng)新、超越是她的靈魂。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校報,也希望更多的學弟學妹加入校報。一次見仁見智的選擇,一份天壤之別的收獲。用心付出,必定成就自我。
李紅娜:營銷99。歷史承載了輝煌,時間見證了滄桑。校報500期更顯青春朝氣,富有內(nèi)涵,應為它見證和記錄了中原工學院改革發(fā)展的點點滴滴,因為她書寫和鐫刻了一批莘莘學子的青春與激情,因為她有可親可敬的編輯老師相伴相陪。作為已經(jīng)畢業(yè)十年但始終關注校報發(fā)展與成長的一名校報記者,我始終認為,校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劉克光:機自00,珠海校友會會長,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分廠廠長助理。踏出校門已近9年,經(jīng)歷了若干的人和事、苦與樂。但愈發(fā)堅硬的心靈中,始終有那一片潔凈的藍天——我們的校報,我們的記者團。
原校報駱老師,常常微笑著看我們這一群孩子嘰嘰喳喳。她教會了我們?nèi)绾闻c人輕松交流、如何完成成功的采訪,如何校稿,如何排版……也正是她那句“我們學校出去的學生,一點兒不比重點大學的差”,給了我闖入心儀公司求職的勇氣,讓我一直銘記至今。
每期校報印出來,我們會主動要求“疊報紙”。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將包含了全校新聞、動態(tài)的校報,細心地點數(shù)、疊好、裝入信封,再一個個郵寄給外地的老校友、相關單位?,F(xiàn)在想來,我們寄出去的不是信,而是學校蓬勃發(fā)展的姿態(tài)、對對方深情的問候。
在校報做記者的日子,有我們恣意歡樂的青春。在我心中,那是一片不染俗塵的藍天,永存記憶……
蔣亞麗:服工00。還記得每次從分校去主校區(qū),都要去一趟校報小屋,看看校報老師,隨意聊聊,這在大學的四年里,已經(jīng)變成了我們這些記者的一個習慣。我們有著相似的愛好,都喜歡用文字或攝影來表達自己,因此記者們的小聚會也變得融洽有趣,令人回味。
畢業(yè)后,我在油田技術組工作,因為擅長寫演講稿等小文章,團委有意把我調(diào)去機關做政工。我擅長文字組合,做起來比較順手?,F(xiàn)在回想起來,這些都得益于校報4年的鍛煉,老師的教導,還有記者們的熏陶。
黃柯:律師實務00。我很慶幸我是一個農(nóng)村的孩子,有一個陪我度過了少年時代的故鄉(xiāng)可以追憶,盡管那曾經(jīng)是一方貧困凋敝毫無詩意的僻壤。
我更慶幸我是校報的一個成員,這個小團體陪我度過了3年的大學時光,盡管我在學校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或者賦予它更多的含義。
畢業(yè)已經(jīng)10年,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年少輕狂,但想起校報的老師和同學們,還是會莫名地興奮起來,仿佛一個迷惘的孩子終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玩具。
在黑夜里前行,無比寂寞,于是大聲吆喝,不久聽到回音,知道有人在和自己同行,便不再孤單,而那個人可能永遠也不會見面,這就是校報給我的財富,值得一生珍藏。
程小旭:文秘01,《中國經(jīng)濟時報》資深編輯、記者。校報編輯部是我大學生涯中最喜歡去的地方。在校報和校報大學生記者團,我們一群有著共同愛好和夢想的年輕人時常聚在一起,和校報老師共同度過了充實、美麗的青春歲月。
畢業(yè)之后,走上工作崗位,校報是我最留戀和懷念的地方。之所以懷念并感恩校報,是因為懷念校報大家庭那種輕松愉快、積極向上、團結合作的氛圍,感恩于校報給了我充分鍛煉、展示的舞臺,讓我更加自信,為將來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積累了經(jīng)驗,堅實了基礎。尤其是我繼續(xù)選擇了在媒體行業(yè)工作,主要是得益于在校報的鍛煉。
劉前闖:工程管理02,文化部人事司任職。初識校報是在剛入學時,嗅著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報紙我就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年后,好夢成真,我成為校報記者團的一員。
校報的理念是開放的,包容的,有人文關懷的,每一名記者都會跟隨校報一起成長。校報就像一個熔爐,進去的是礦石,出來的是真金!無數(shù)畢業(yè)生用時間證明:從校報中出來的中工學子,都是精英!言及自身,從畢業(yè)后的輕松求職,到創(chuàng)業(yè)時的相對成功,再到國考的順利通過,無不有校報經(jīng)歷帶給我的氣質所助!
校報是我另一所大學,在這里,我學到的不僅是新聞寫作,也不僅是做事技巧,而是受用一生的精神財富。校報是我另一個家,不管到了何時,無論身在何方,都不會忘記,因為那是我魂之所牽,夢之所系!
丁光勇:會計02,金龍精密銅管集團新鄉(xiāng)市中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辦事處。畢業(yè)6年了,每當想到校報,內(nèi)心都充滿驕傲。在校報這個平臺,我們采訪校園新聞,采訪同學和老師,采訪校友,還在校報老師的安排和指導下,參加過大型活動,這些大大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和閱歷,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在校報要想寫出好的作品,需要勤奮、執(zhí)著、進取。記得我在采訪學校的“二期工程建設”時,去過指揮部不下五次,那時候離老區(qū)有些遠,來回需要半個多小時。這次采訪后來寫成作品見報后,出現(xiàn)了一個錯誤,就是將工程的“建筑面積”和“占地面積”弄混了。這件事讓我慚愧,一直警示我做事不僅要勤奮、執(zhí)著,還要仔細、精益求精。在文字寫作和文字處理能力上,我沒有妙筆生花的天賦,是進入校報記者團后不斷訓練才小有成果。許多作品寫完后,我經(jīng)常不滿意,于是總是推倒重來,或者不斷修改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這個過程是漫長的,艱辛的,后來蒙編輯老師賞識,我做了半年左右時間的兼職編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畢業(yè)后,雖然我沒有從事新聞媒體這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校報這些經(jīng)歷讓我工作充滿底氣和自信。我文書處理能力不錯,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包括修改、完善公司重要的外貿(mào)業(yè)務合同中的中文內(nèi)容,還在集團公司內(nèi)部刊物理論探討欄目發(fā)表文章;在溝通和人際交往方面,具備良好的素養(yǎng),雖然不能口若懸河,但是多能很快和他人達成有益的共識。這些使我得到不少工作機會,長久受益。
有時候,一個人改變你,一件事情改變你,一句話改變你……想想原來許多改變就是從校報開始的!
李光杰:廣電04。大學期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件事之一就是光榮地加入了校報記者團,在大學收獲知識的同時,交到了一個個知心的朋友、信義的兄弟,這些都成為我成長道路上最為寶貴的財富。加入校報這個光榮的集體,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溫暖和長輩的循循善誘。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兄弟姐妹們歡聚在校報,記錄了學校發(fā)展的歷程、學校的大事小情,好不歡樂。
走上工作崗位后,校報也一直影響著我?!拔覍W的是廣播電視新聞學,曾在我校校報擔任記者”,從面試第一份工作開始,我就這樣介紹著自己,我為自己曾經(jīng)是校報記者感到光榮和自豪······
吉民:廣電04。那時候,能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報上發(fā)表,是一件無比興奮的事情。每次將自己寫的小豆腐塊發(fā)給校報老師,都會望穿秋水地期待著它們能變成鉛字。曾有過因為文章未能發(fā)表而異常失落,也曾有過因為一篇大塊頭文章如愿刊發(fā)而滿心喜悅?!拔也辉谒奚?,就在教室;不在教室,就在圖書館;不在圖書館,就在校報編輯部;如果這些我都不在,那我肯定在去校報編輯部的路上。”這句我忘記了出處的話,或許是很多校報記者大學生活的真實寫照。
校報就像一個避風港,給了很多涉世未深、閱歷尚淺的學生記者一個歷練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她讓我們這些遠離家鄉(xiāng)的孩子們有了一個像家一樣溫暖的依靠。校報也許就像一位慈母,你越靠近她,你就越能感受到她的溫暖;你越體會她,你就越能理解到她的深邃;你越呵護她,你就越能分享到她的力量。
庫東方:廣電04,東華大學出版社。取出珍藏在書柜中的厚厚一疊《中原工學院報》,手捧鮮紅的當年的記者證,我的思緒又回到了5年前,回到了大學時代,回到了在校報做記者的日子……
我進入校報記者團的過程并不太順利,筆試時沒有通過。后來機會再次來臨,在大學生讀書征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2007年9月,我終被批準免試進入校報記者團,興奮異常!由此,我開始了校報實習記者的時光。
實習記者的半年中,我每期都能發(fā)布一兩篇三五百字的短新聞。在我為此沾沾自喜的時候,校報老師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寫一些更有深度的稿件。于是,我開始了“校園關注”欄目的寫作,七八篇3000字左右的通訊陸續(xù)發(fā)表出來,其中兩篇被評為2007年度通訊類優(yōu)秀作品,我也被評為2007年度優(yōu)秀記者。
2008年5月,臨近畢業(yè),我攜帶著在校報上發(fā)表的作品參加了東華大學出版社的招聘,并在眾多的求職者中勝出。不知不覺中,我已經(jīng)在這里工作了5年,我擔任責任編輯的圖書也已經(jīng)有了幾十本走向社會,給別人帶去知識,帶去樂趣?;叵氘斈甑拇髮W時光,如果沒有做校報記者的經(jīng)歷,應該就沒有我的今天。擔任校報記者的經(jīng)歷,是我的大學階段濃墨重彩的一筆,將是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回憶!
梁瓊:廣電07,許昌日報社編輯、記者。從信心自足地參加大學生記者團的筆試,到因名落孫山而跑到校報編輯部毛遂自薦;從絞盡腦汁琢磨出一篇篇豆腐塊兒,到洋洋灑灑地寫出人物通訊、訪談錄;從榜上無名到被破格錄取,成了讓我至今還感到自豪的校報記者。跟著校報大學生記者團這個隊伍,我一路走來,每一個步伐,每一個腳印,都記載著一個故事。
從校園里的時政要聞、學生活動到同學們心中的閃光人物,從圖書館的落成到體育館的投用,從一次次老校友的返校到一批批新生的入學,校報把母校的每一次蛻變都銘記在心,見證著學校的滄桑巨變,使我們知歷史而明未來。
校報記者團,給我了親情、友情和激情。校報,記錄著飛揚的青春和成長的韻律。至今,她仍然延續(xù)著我對往事的回憶,我也仍充滿著對她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