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的諄諄教誨
中國的物理學家不勝枚舉,其中吳大猷、楊振寧師生二人堪稱頗負盛名的翹楚。被人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的吳大猷(1907-2000),粵人,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曾任教于北大、西南聯(lián)大。其在原子分子結構及光譜等方面造詣極深,成績斐然。
吳先生對中國大學生一直寄予厚望,并多有教誨。人們只要細讀一番老人家的《科學哲學文集》,便可將這些教誨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是大學階段,學生務必“求得一良好的基礎訓練”。這種訓練包括“求知識的精神、態(tài)度,讀書的方法、習慣”等等。
二是“盡可能對若干課程進行深入了解”,了解愈深,求知欲就愈濃,從而可以打下廣博的根基,“將來可致力的范圍亦愈廣”。何謂“深入了解”?吳先生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讀書,有如食東西,務須將食物消化,才能由身體吸收食物的營養(yǎng),變成自己的細胞;如果食而不化,則只能將原裝的排泄出來,這是毫無用處的?!彼f:“學一門課程,每一步都要求扎扎實實,自己向自己提問題;從不同角度去了解一些現(xiàn)象或定理;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測驗自己是否已了解或已消化某一課程,便是將教材或參考書中的習題通做一遍。這是訓練思考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三是正確處理知識面的“窄”與“廣”。學習過程中,既要防止“狹窄”,也要克服“好高騖遠”、“涉獵過廣”。膚淺的“學一門課程”,“翻閱一些新穎深奧大著”,而不作深入的領會,不求真正的了解,只能是自己騙自己。
四是做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吳先生毫不含糊地指出:“真正的科學家,他們研究的動機和原動力,是他們對求知、求真理的內(nèi)在興趣,而不是外在的名利;他們對學術,有絕對的真誠,絕無虛偽;他們永遠持客觀的態(tài)度,批判性、懷疑性的習慣?!弊鳛橹敬娓哌h的中國大學生,理應有做真正科學家的強烈欲望。吳先生還格外動情地表示,他愿把《論語》中的一句話,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贈送給每一位大學生。
楊振寧(1922-),皖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稱之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美國科學家、諾獎得主E.Segre語)。楊先生就讀西南聯(lián)大時,曾師從吳大猷教授。和自己的老師一樣,楊振寧對中國大學生亦滿懷深情厚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曾對訪問美國的近百名中國大學生提出過四點治學建議。
其一,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讀書愈多,對學習愈有好處。有些事物和學問,并非一開始就能懂得和理解,但只要知識豐富了,久而久之,定能發(fā)現(xiàn)其奧秘。
其二,不要鉆牛角尖。對一個研究課題,探索已久,仍不能求得答案時,不妨暫時擱一擱,轉向另一個課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有了新的啟發(fā),原來解答不了的難題,很可能迎刃而解。
其三,以“滲透性”的學習方法取代“按部就班”的學習方法。知識是互相滲透和擴展的,知識的積累更是如此,知識往往在你不知不覺、似懂非懂中積累和豐富。故不應害怕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規(guī)。
其四,要有獨創(chuàng)精神和獨到見解。獨創(chuàng)性是科學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具備了一定的條件,便要敢于獨立思考,提出獨創(chuàng)性見解。總是跟在前人或別人后面轉,一輩子也搞不出重大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楊先生還曾旗幟鮮明地向大學生指出:“一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對目前的中國并沒有多大用處,中國更需要像蓋茨那樣的實業(yè)家”。
重溫吳大猷和楊振寧兩位老前輩的諄諄教誨,我們這些正在高校就讀的莘莘學子,有誰會說難以從中得到啟發(fā)?有誰會無動于衷而不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歲月?有誰會沉湎于花前月下浪費青春而不思進???我想,任何一個在讀的大學生都不會。相反,同學們都會以兩位前輩的教誨作為積極向上的動力,將自己努力打造成具有真才實學且能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新型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