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瘠處播撒愛和希望讀 《天行者》有感
《易經(jīng)》里有兩句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古代讀書人對自己的勉勵,也因為此,很多知識分子在修齊治平的社會理想和揚名立萬的個人追求外,還會莫名地有一種 “清高范兒”,就算是貧困、卑微,甚至低賤,也不肯俯就,不肯隨世俗而變節(jié),尤其不肯 “摧眉折腰事權貴”,所謂 “君子固窮”。讀劉醒龍寫的 《天行者》,就會發(fā)現(xiàn)書中的民辦教師們,也是這樣一群在困厄中也不失君子風范的真英雄。
在“男苕”“女苕”如野草蔓延的界嶺,山上只有一所小學,三間教室,三個老師,數(shù)十名年齡偏大的小學生,一架從來沒有人彈的“鳳凰琴”和一面紅旗。界嶺的歷史上沒有人考上大學,這是界嶺人永遠走不出的魔咒,從最初的心病變成了最后的認命。
但是老余校長、鄧有米和孫四海不信。他們都是民辦教師,每月領著村委發(fā)放的35元工資,每到雨天雪天要護送孩子回家,每到學生畢業(yè)都要勸說家長繼續(xù)讓孩子上學,每天早上都要組織學生站隊升國旗......他們把界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愛護,苦心栽培希望界嶺的孩子能讀下去,考上大學,走出界嶺!
在余校長和孫四海身上,尤其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人格力量。余校長年近五旬,常年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并負責十幾個離校遠的孩子的飲食起居。他為爭取民辦教師的工資按時發(fā)放而向村長的妻子迂回訴理,為學習城里小學的教學經(jīng)驗而忍辱負重甘當門衛(wèi),為修補教室拿出個人積攢的錢墊付工匠費用。
孫四海是老村長收留的孤兒,為報答養(yǎng)育之恩留在界嶺教書。他一身正氣,把欺凌村民的村長斥為 “村閥”,在學校受到刁難時主動將一窖茯苓抵押給鬧事者;他與癱瘓病人的妻子王小蘭彼此深愛卻不能 “正其名”,只好遠遠地在笛聲中傳達相思之意,愿意為了愛情而留守在愚昧落后的界嶺。
萬站長說,界嶺是一個不敢輕易就去的地方,去了就會神魔附身,一輩子都逃不掉。因為界嶺的 “劉關張”,把教育的大愛和無私,把人性的真摯與善美,都化成迷藥,灌輸給迷茫愚鈍的人們。他們用十年、二十年,熬一個遲遲不到的轉(zhuǎn)正資格,在冬雪夏雷的年復一年中,堅持著知識分子的純厚與清高,守護著界嶺孩子考大學的夢想,就像春天里的第一縷陽光,暖化著寒冬里的冰雪。
?。ā短煨姓摺罚诎藢妹┒芪膶W獎作品。作者劉醒龍在扉頁題句:獻給在二十世紀后半葉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間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