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律 修德修文
■吳澤順
自由自律是一組相對的概念。自由不僅僅是指行為上的自由,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自由,按陳寅恪先生的解釋,那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們學的是人文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和中國歷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現(xiàn)在社會上講復興國學,什么是國學,我們今后要學的就是國學;大學里面喜歡講發(fā)揚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就是要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就是要努力追求真理,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所有的人文學子,都承載著歷史的責任和神圣的使命。文學就是人學,我們要學好文學,也要學會做人,人文人文,一個是人,一個是文,缺一不可。這個“人”字的兩劃,互相支撐,一個是理想,一個是良知。所以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必須是有理想和良知的人。
自律,作為一個人的基本修養(yǎng),應該說有高低之分。低,就是要做到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古人講慎獨,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狀態(tài)下,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欲望。沈從文說:“征服自己的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開始?!蔽鞣降陌乩瓐D說:“自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與欲望的控制?!边@是做為一個正常人的基本要求。高,就是要有一種宗教情懷,對大自然,對世界常存敬畏之心。對窮人,對弱者,具有同情之心、悲憫之情。對人文大學生而言,更應該具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書生意氣,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志存高遠,心懷天下。
可以說,一個沒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許成不了偉人,而一個沒有自律的人,永遠只能是一個平庸之人。
修德修文,雖然老套,但是到任何時候也不會失去它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古代講文道合一,西方的但丁說:“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倍际菑娬{(diào)道德的重要性。
■李 震
人文的院訓實際上是一個奇特的組合,因為院訓中最具有實際操作感的當屬“修文”,而這恰好是排在最后的,但最后不等于重要性次之。從人文的專業(yè)角度來看,“修文”卻是通向人文成員理應追求的專業(yè)技能。人文的特長原本就是讀和寫,廣泛的閱讀和觀賞經(jīng)典文章與影像,帶來的不僅是對文字和形象的基本認知,更是接納來自人類文學藝術(shù)遺產(chǎn)對我們的潛移默化。饕餮文章,消化美感,也就是吸納一流的文字經(jīng)驗和形象構(gòu)思。古人拿《漢書》下酒,而我們能夠拿文學經(jīng)典下白蘭地。這種品味的直接后果便是,我們擁有了豐富的、足以支持判斷力與鑒賞力的資源庫房,所以,設計文字、表達思想方才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我們也才能夠在大量的寫作嘗試中學習如何表現(xiàn)自我的情感和意義。讀寫俱佳,不僅是說我們能認得或者寫出幾個別人不知道的字,更重要的是,從一流經(jīng)典中孕育而出的讀寫經(jīng)驗往往是催生著道德判斷、自律要求和自由向往的。修文之時,我們非但不會感覺到自己因為與精彩文字的對話而失去了多少游樂的時間,相反,會感覺一股甜蜜而深邃的力量回流到自己的體內(nèi)?;蛟S,這就是所謂的魔力。我們得原諒文學藝術(shù)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不一定能解決面包問題,因為這畢竟讓我們擁有了一種逼真的幸福。
■陳開勇
《中庸》里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比绻f自由就是人生那 “高明”之“道”,那么,它的獲得直接關(guān)聯(lián)著人的修德——變化自己的氣質(zhì)之性。性有清濁善惡,揚清棄濁乃修德之本義。怎樣修德呢?既要以那“高明”的自由之道來引導自己,又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認真地面對那些規(guī)矩律儀與修文問學??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敝挥凶杂X地修文問學、立于律儀,才能“不惑”、“知天命”、“耳順”,最后方才既能“從心所欲”,又能“不踰矩”,孔子用他的一生生動地詮釋了自由的真意與自由獲致的途徑。
總之,自由在哪里?就在修文守律以修德的日常生活中;修文守律以修德為了什么?為了體認那“高明”的自由之道。
■崔小敬
自由在于精神,雖千萬人吾往矣,哪怕身處囹圄心亦可鳳翔九天;而自律是種態(tài)度,暗室獨居神目如電,即使在生命的深淵亦不放縱人性的陰暗。
德者行之本,文者言之華。無德不足以立身,無文不足以為師。生存于人文學院,給自己配備陽光的笑容,優(yōu)雅的儀表和強大的內(nèi)心,然后,享受詩意生活。
■殷曉杰
自由者,自由寬松之學術(shù)氛圍,自由平等之發(fā)展空間,大學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者是也;自律與自由相伴而生,古人亦云“慎獨”,自律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yǎng)、一種坦蕩,是為人、為學的最高境界;自律,方能實現(xiàn)真正之自由。
國以才立,德為才先,修德即修身,即正心,以德為鑒,可以知榮辱,修德乃知識分子“修齊治平”之先要者也;修文即讀書,即學習,人不學不知義,學以立德,學以養(yǎng)德,修文實以修德;修德修文,道德文章者是也。
■周旭東
對自由的解釋有許許多多。我個人覺得,對一個大學老師來說,自由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權(quán)利,大學老師有自由思考的權(quán)利,可以在課堂上講述個人的見解。二是權(quán)力,大學老師有一定的話語權(quán),這一權(quán)力如何運用。就權(quán)利而言,希望各方少干預大學老師的思考與個人見解的表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著名學者泰勒提出,希特勒是德意志民族的共鳴板,這被視為異端邪說,但政府不干涉,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凱撒。就權(quán)力而言,大學老師在發(fā)表自己看法的時候,要理性。這里的理性,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要講道理,說人話,不濫用自己的話語權(quán)。例如,不要隨便認為自己講得是絕對真理;不要輕易否認人類用無數(shù)鮮血換來的一些基本理念。一句話,我心目中的自由就是對它權(quán)力和自我權(quán)力的限制。
■馬俊江
院訓是一個學院的精神追求。而要明了大學精神,需引入大學史。中國現(xiàn)代大學史中,兩次改革一成一敗,都與文科相關(guān)。1917年蔡元培掌校北大,首先改革文科,現(xiàn)代大學精神得以建立。1952年高校院系調(diào)整,諸多綜合性大學被砍掉人文學科,變成單純的理工科院校,其結(jié)果是有技術(shù)無精神,大學精神之喪失。由此可知,人文學科負有建設一校之精神的使命。各校之間固然有差異,但蔡元培確立的大學觀念無疑仍是大學之基本精神。其觀念中,“思想自由”的“自由”最常被提及,但無“思想”之“自由”只能是胡鬧;而且蔡元培發(fā)起的進德會最重 “繩己”,也給“自由”注明了另一前提。人文學院以“自由自律,修德修文”為院訓,既是致敬“執(zhí)著學問、思想自由、砥礪道德、美育人格”的大學精神,也呈現(xiàn)著當代人文知識分子對大學理想的向往與追求。明道易,行道難,知行合一,大學與學院乃有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