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華僑大學2008年暑期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電子報
電子報

將愛撒向大山
——記華僑大學2008年暑期甘肅積石山支教團



瞧,孩子們拿到隊員們帶來的新課本,好開心。


隊員在給孩子們輔導功課。


看,孩子們的匯報演出,多有氣勢!



●馬俊朝 鄭京園


    今年暑期,由24名隊員組成的華僑大學2008年暑期甘肅積石山支教團,走進了甘肅積石山,與尕馬家小學、居集明德小學、大河家小學和大墩小學四所學校的孩子們一起度過了18個日日夜夜,志愿者們在這片偏遠的土地上播散愛的同時,也收獲著幸福與感動……


艱苦條件:難得的人生體驗


    7月18日,輾轉顛簸50多個小時后,支教隊員們終于到達目的地甘肅積石山,24名隊員平均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前往尕馬家小學、居集明德小學、大河家小學、大墩小學。除明德小學外,其余三所小學都位于較為偏遠的山里。
    盡管行前做了大量準備,但隊員們剛到積石山,擔心的事就發(fā)生了:大墩小學的支教隊員袁全等三個女生就出現(xiàn)嚴重的高原反應,身上出現(xiàn)許多紅疹。平時在家嬌生慣養(yǎng)的她們,還是第一次這么“受罪”。尤其是袁全,頭痛得昏昏沉沉,走路也沒力氣。但三個女隊員都很好強,不愿拖大家后腿,隨便吃了點自帶的藥,就強撐著和隊友去十多里外的村子,四處張貼支教的海報,向村民做宣傳。
  剛開始,大家對環(huán)境多少有些不適應。隊員們住宿在學校的教師宿舍里,因為長達一個月沒人居住,地板很潮濕,床鋪、被褥也比較臟,甚至有小蟲子在上面爬。晚上,還有成群的飛蛾和蚊子。積石山的晝夜溫差很大,夜間三、四度,白天則有二三十度,隊員倆倆擠在硬床板上,半夜總會無意識地爭搶被褥,以至于不時有人出現(xiàn)輕微感冒。
  隊員們每天都要自己下廚,為了不耽誤給孩子們上課,早餐一般都吃從城里買的面包和牛奶,中餐一般都是吃湯面、撈面、拌面等各種花樣的面條。晚餐,隊員們從鎮(zhèn)上買米自己煮,或者吃本地厚厚硬硬的饃,為了節(jié)約,每天吃的菜以西紅柿炒雞蛋、涼拌黃瓜、土豆絲為主。
    艱苦的環(huán)境,隊員們如今回味起來,卻別有一番幸福的滋味,認為這是人生難得的一份體驗。


令人頭疼的小班孩子也很可愛


    因為孩子們年齡不同,隊員們就將他們根據(jù)年級高低分成了大小兩個班,每周上六天課,上午四節(jié),下午三節(jié),教授的課程主要是英語、音樂、舞蹈、繪畫、普通話、素質拓展等,并利用中午的時間到貧困家庭做家訪。
    在尕馬家小學,剛開始讓六名支教隊員頭疼就是給小班上課,因為孩子們年齡太小,上課時總是嘰嘰喳喳,隊員們再強調課堂紀律也沒用,而大班的孩子總是很懂事,還會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但隊員們很快發(fā)現(xiàn)小班的孩子也很可愛。
    一次在小班的音樂理論課上,隊員趙翔宇在講臺上講得饒有興致,但孩子們似乎“不領情”,三五個頭碰著頭只顧著玩。這讓趙翔宇有點生氣,索性臨時調整教學計劃,將理論課變成了歌唱比賽,沒想到孩子們的熱情一下子調動起來,他們爭先恐后地到講臺上亮出各自的招牌歌曲,如《駿馬奔馳保邊疆》、《天路》、《獻給媽媽的歌》等。
  兩個一前一后上臺的小男孩,在朝著對方眨了下眼睛后,就一起唱響《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唱到高潮部分時,孩子們紛紛擊掌輕和著節(jié)拍一起唱起來,而臺上的兩個小男孩則齊齊地盯著坐在前排的趙翔宇,單純的眼神中流露著感激的深情。那一刻,趙翔宇眼睛濕潤了,他忽然發(fā)現(xiàn)這群小孩其實很懂事。
  從那以后,隊員們意識到上課要“因材施教”,于是在原有教學內容中融入了些互動內容,孩子們聽課的熱情也大大提高了。


一群調皮又懂事的“小朋友”


    課余時間,孩子們喜歡圍在隊員身邊,好奇地向他們打聽外面的世界以及大學的生活,還會拉著隊員們一起打籃球,去小溪邊捉魚,到草原上坐著聊天,分享他們的快樂世界。在大河家小學教繪畫的隊員“叮當貓”吳靜芳十分感慨:“別看這些孩子年齡小,都很善解人意,當察覺到隊員不高興時,就會圍過來一個勁地詢問‘怎么了’,還會唱歌、跳舞、講笑話來哄我們開心,儼然一群‘小朋友’?!?BR>  有次繪畫課將結束時,吳靜芳要給孩子們布置繪畫作業(yè),可是教室里亂哄哄的,她朝著孩子們喊了幾聲也沒用,忍不住氣沖沖地回到宿舍。第二天第一節(jié)課,剛好又是這個班的繪畫課,早就后悔發(fā)脾氣的吳靜芳心想,“孩子們會不會不理我了”。她忐忑不安地推開教室門,剎那間驚呆了:孩子們齊刷刷出奇安靜地坐在各自位置上,40多雙眼睛真誠地緊盯著吳靜芳,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畫著兩只吳靜芳最喜愛的小“叮當貓”,旁邊密密麻麻地寫著道歉的話,而教室前面的黑板右邊上,也畫著一個大大的“叮當貓”,中間寫著一行大大的字“老師,對不起!”??粗@群懂事的孩子,“叮當貓”再一次流淚了。


小孩子有“大自尊”


    別看這些孩子平時嘻嘻哈哈,其實他們的自尊心都很強。在隊員袁全的印象中,有個叫小龍的小男孩特別調皮,總是在課堂上搗蛋,還喜歡和班里的孩子打架,甚至第一節(jié)課時,還帶頭拿粉筆頭丟老師,但實際上他很“要面子”,這點倒出乎隊員們的預料。
    一次在素質拓展軍訓課上,負責小班的袁全在教習站軍姿時發(fā)現(xiàn),喜歡搗蛋的小龍總是彎著腰,在隊列中顯得特別出格,無論怎么強調也挺不直。以為小龍又是故意搗蛋,袁全就將他從隊列中“揪”了出來,讓他背緊貼著墻抬頭挺胸站好。沒想到剛過一會,小龍竟然哭起了鼻子,這讓袁全等人摸不著頭腦。
    事后私下里向小龍詢問,才知道,原來在這個“小頑童”的眼里,當眾把他揪出來是在同學面前很丟臉的事,讓他有些無地自容。從此以后,小龍上課的時候“老實”了很多,隊員們也開始在細節(jié)上更加注意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了。


握住那雙粗糙的手,隊員們感動得哭了


    中午放學的時候,隊員們頭頂火辣辣的太陽,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到班上貧困的孩子家中做家訪。村里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用黃土堆成的圍墻,房屋也是用茅草搭成的,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連一臺黑白電視機都難見到。
    大墩小學的大班上有個叫小玉的小女孩,今年13歲,是個難得的“才女”,活潑、機靈,長得也很漂亮,喜歡主持、唱歌、跳舞等,特別有天賦,再難的動作一學就會。隊員林南最疼的就是小玉,還特地跑去鎮(zhèn)上給她買了白襯衣、連衣裙、牛仔裙,還有一雙涼鞋。
    大河家小學班里有個小馬,是華僑大學“一幫一”的資助對象,父親在他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是啞巴母親將他一手拉扯大。今年13歲的小馬長得黑黑瘦瘦,看上去只有八九歲。
    走進小馬的家時,隊員們發(fā)現(xiàn)院子竟然連個土圍墻都沒有,兩扇木門歪歪扭扭地掛在那里,三間茅草搭成的小屋空空蕩蕩。剛打麥穗回來的小馬的母親,面對四名外地來的大學生,“呵呵”地一臉憨笑,不到30歲的她,黑瘦的臉上依稀可見皺紋,粗糙的雙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當接過蔡立強老師拿出的400元資助時,啞巴母親感動得淚流滿面,她拉起十多歲的兒子小馬,使勁地給隊員們鞠躬感謝。女隊員也情不自禁地走上前,緊緊握住這位偉大的母親那雙粗糙的手,都感動得哭了。


孩子們含淚唱起了《送別》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轉眼間,甘肅積石山的支教生活接近尾聲。
    8月4日,四所小學都舉行了特別演出,這是對孩子們的“大閱兵”。大小班的孩子們紛紛登上舞臺,亮出了這18天來學到的各種本領,尤其當孩子們跳起隊員林南教的舞蹈《苗林的早晨》時,臺下的家長們驚呆了,他們不敢相信,這些翩翩起舞的天使,就是那群十多天前只知道瞎跳的孩子。臺下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那是對孩子們的贊賞,也是對支教老師們的認可。
    離別的那天,早晨六點多,正在睡夢中的明德小學支教隊員被敲門聲叫醒,原來是一位叫小芳的孩子,她拉著隊員們朝教室走,隊員們這才發(fā)現(xiàn),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一顆大大的心型圖案上,寫著隊員們曾教過的一句英文“Love You Forever”,旁邊則用各種顏色的字寫滿“老師,辛苦了!”“老師,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想念你們!”等祝福話語。
    而在尕馬家小學、大河家小學、大墩小學,孩子們也早早聚集在學校,偷偷地將各種祝福的紙條塞在了隊員們房間的門縫里,門口還堆放了一些煮熟的玉米,還有產(chǎn)自孩子們家里的水果。心靈手巧的孩子們,不知從哪里找來柔軟的柳枝,編制成美麗的柳環(huán),將它們分別戴在支教隊員的頭上。平時調皮的男孩子,那一刻也顯得特別沉靜,他們默默地幫隊員們提行李,朝學校的門口走去。
  依依不舍的隊員們與孩子們一一擁抱告別,鼓勵他們“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讀書,將來一定要考上大學!”孩子們噙著淚重重地點頭,手卻緊緊地拉著隊員們的衣服不放。汽車駛來的時候,孩子們再也控制不住內心的悲痛,放聲大哭,不知誰喊了一聲:“我們堅強點,唱首老師教我們的《送別》吧!”孩子們哽咽地唱起了《送別》……
  汽車開動,哽咽、抽泣聲打斷了歌聲,一大群孩子奔跑著追趕漸行漸遠的汽車,車內,一向堅強的男隊員也緊緊貼在后窗玻璃上,臉上早已淌滿淚水。

(本版圖片由華僑大學2008年暑期甘肅積石山支教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