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科學改變生活,生活中充滿科學。本報編輯部策劃推出的“科普微講堂”欄目,將邀請我校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簡單生動的實驗,解讀日常生活中的有趣現(xiàn)象、新聞報道中的離奇事件,辨析各類消息傳聞的是非真假。同時,展示我??蒲袌F隊的成果和實力,激發(fā)廣大讀者科學生活的意識。欄目將通過“@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記者團”新浪微博平臺,與網(wǎng)友互動,征集話題、解答疑問。歡迎廣大讀者積極參與。
科普微講堂第一講:關(guān)注近期全國各地的胡蜂傷人事件
本期策劃:張學文 鄒 敏
撰 稿:鄒 敏 陳迪穎
特邀嘉賓:魏美才,博士、教授,從事昆蟲學研究和教學工作30年。主持完成數(shù)十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發(fā)表研究論文400余篇,培養(yǎng)碩士、博士研究生60余名。曾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優(yōu)秀教師等榮譽。主持建立的葉蜂模式標本館是世界上葉蜂系統(tǒng)學研究領(lǐng)域最大的標本館和主要研究基地之一。
近段時間以來,毒蜂傷人甚至致人死亡的新聞接二連三。長沙縣黃花鎮(zhèn)一男子國慶期間被毒蜂蜇咬致死,張家界6歲男童被馬蜂蜇傷、生命垂危,更讓人震驚的是陜西安康等地1600余名群眾被毒蜂蜇傷、40余人死亡……毒蜂傷人事件頻繁被報道,讓人“談蜂色變”。
胡蜂真有如此強大的毒性嗎?為何胡蜂突然變得如此瘋狂?人們應該大規(guī)模捕殺胡蜂嗎?帶著重重疑惑,本報記者走進了我校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昆蟲實驗室,請魏美才博士為大家揭開胡蜂的神秘面紗。
胡蜂蜇人,是挑釁還是自衛(wèi)?
魏博士介紹,胡蜂與大家熟知的蜜蜂雖同屬蜂類,但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胡蜂包含馬蜂、黃蜂等,是以捕食小蟲子為生的肉食性動物。雌性胡蜂的尾部有一個由產(chǎn)卵器進化而來的螫針,這是它們用于防衛(wèi)的武器。胡蜂的螫針可以自由拔插,重復使用,而不像蜜蜂那樣,一旦蟄人就會失去螫針,從而導致自亡。
每年春天到秋天,蜂后都會持續(xù)不斷地產(chǎn)卵。當胡蜂從蜂蛹羽化為成蟲后,帶有螫針的雌蜂就具有了攻擊性,“但一般情況下,胡蜂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魏博士分析,胡蜂蟄人最主要的目的是兩個:護巢和應急防衛(wèi)。
當人們有意或者無意觸碰到蜂巢時,居住其中的胡蜂感受到威脅,便會如同人類誓死捍衛(wèi)家園一般,拼盡全力守住自己的巢穴。這個時候才有可能發(fā)生胡蜂傾巢出動,攻擊“嫌疑對象”的情形。另外,當胡蜂在外活動時,如果受到其他生物傷害,也會使出螫針來防衛(wèi)應急,但這種情況下一般不會發(fā)生群起而攻之的現(xiàn)象。
魏博士提醒,人們?nèi)ヒ巴饴糜螘r,一定要在游道上小心前行,不要貪圖刺激而去亂草叢生的地方,以免誤碰胡蜂及其他動物的巢穴,或進入巢區(qū),給自己帶來潛在危險。
蜂蜇致死,是必然還是意外?
無論是長沙縣被蟄的男子、張家界的那個男孩,還是巫山縣為救孫女被胡蜂活活蟄死的老奶奶,他們最終都是因為肝腎功能衰竭而喪命的。難道胡蜂的毒性真有那么強嗎?
魏博士為我們解釋道:胡蜂尾部有一個毒囊,當它用螫針蟄人后,毒液隨之被注入人體,但其毒性并沒有人們想象的大,“正常情況下,不會直接致人死亡”。
對于正常人來說,被胡蜂蟄后僅會有短暫的痛感,少數(shù)人會出現(xiàn)腫脹現(xiàn)象,但數(shù)小時后也會自然消失。然而,對于過敏性體質(zhì)的人來說,則有可能因為小小的毒性引發(fā)身體過敏反應或其他方面的潛在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魏博士提醒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zhì)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去野外時,最好結(jié)伴而行。另外,在危急關(guān)頭,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病情發(fā)展起著很重要的影響。原本即使是過敏體質(zhì)的人,也很少直接被胡蜂毒死,但如果當事人過度緊張焦躁,則有可能導致出人意料的慘劇。
狹路遇蜂,是逃跑還是駐足?
很多人都會納悶,為什么有時候胡蜂會圍著自己繞呢?其實,這是因為你身上散發(fā)的氣味同它喜歡的氣味很相近,給胡蜂傳遞了一種信息素使它接近你。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能去打它或者過分驅(qū)趕它,原地不動或是輕輕一吹,才是上策。當胡蜂認清你不是它的目標時,自然就會飛走了。
如果你不小心撞到蜂巢,突然聽到胡蜂準備傾巢出動的“嗡嗡”聲,危急關(guān)頭可千萬不能跑。魏博士解釋,胡蜂等很多動物的視覺系統(tǒng)都是只對運動的物體敏感,你一跑就等于暴露了自己是“兇手”。而且,人類的奔跑速度根本超不過盛怒的胡蜂。有媒體報道中介紹的反向逃跑的辦法也不靠譜,因為胡蜂等動物的飛行轉(zhuǎn)向能力遠超人類。較好的辦法就是原地趴下,用衣服包裹住頭頸等暴露在外的部位。
一旦被蜂蟄到,要密切觀察身體變化。如果只是傷口輕微腫脹,盡快涂抹上醋等酸性物質(zhì)即可。傳統(tǒng)的堿性急救藥品碘酒、紅藥水等,切忌使用。如果發(fā)生其他嚴重反應,要立即就醫(yī)。
發(fā)現(xiàn)蜂巢,是回避還是搗毀?
溫暖舒適、方便出行且具有隱蔽性,是胡蜂筑巢選址的標準。在樹杈、花叢、屋檐、墻角等處,都可能有胡蜂安家落戶。
魏博士指出,對于那些建筑在野外的巢穴,人們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去搗毀。陜西安康毒蜂蟄人事件發(fā)生后,當?shù)叵嚓P(guān)部門一舉摘除了7000多個蜂巢。魏博士認為,這種做法不僅破壞了當?shù)厣锒鄻有?,還會使原本和諧相處的胡蜂和人類關(guān)系緊張化,從而增加胡蜂蟄人的風險。
只有當蜂巢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或居室附近,明顯會威脅到人身安全時,我們才應該設(shè)法摘除。摘除時應該注意方法和安全,沒有把握時,應請消防部門或其他專業(yè)人士處理。
魏博士介紹,胡蜂是白天活動的生物,因此,夜晚處理蜂巢風險最小。對于小蜂巢,用布一蓋就能輕松摘除。大蜂巢則可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分別采用火燒、煙熏和水攻等方式處理。其中,煙熏的方式只能將胡蜂熏暈,事后一定要將蜂巢掩埋好,否則,蘇醒后的胡蜂可能會傷及無辜。
“人類應該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界的生物和諧相處?!蔽翰┦繌娬{(diào),在自然界中,每年都會有很多生物受到其他生物攻擊,人類不要過分緊張。只要注意適當?shù)乇Wo自己,做好心理和藥物等方面的準備,完全沒有必要“談蜂色變”。
實驗探真相
10月11日,本報記者與湖南衛(wèi)視《新聞大求真》欄目的記者一起,帶著消防隊員搗毀的蜂巢和幾只小白鼠來到我校昆蟲實驗室,請魏博士教授做一個實驗,觀察胡蜂跟小白鼠相處一室時的情形。
當實驗員把一只胡蜂和小白鼠單獨放在網(wǎng)箱內(nèi)時,兩個小家伙各自忙碌互不理睬。胡蜂趴在網(wǎng)箱壁上,努力想沖出重圍。“它現(xiàn)在急于逃生,不會蟄小白鼠的,”魏博士解釋道。
心有不甘的實驗員在網(wǎng)箱內(nèi)放入多只小白鼠,并把整袋胡蜂連同破裂的蜂巢全部投進去。其中兩只胡蜂敏捷地逃出網(wǎng)箱,在實驗室里飛竄,嚇得一位男記者哇哇大叫?!安灰o張,這只胡蜂不會蜇人的?!蔽翰┦康ǖ卣f。果然,胡蜂在屋內(nèi)各處飛舞了幾圈后,分別停在了玻璃和墻角上。
當眾人都期待激戰(zhàn)上演時,胡蜂卻始終躲得遠遠的。突然,一只胡蜂失足掉到網(wǎng)箱底部,小白鼠猛撲過去撕咬。大家驚呼:“屌絲逆襲了!”可憐的胡蜂經(jīng)過一番垂死掙扎,最終淪為小白鼠的美食。這個出人意料的結(jié)果,讓眾人唏噓不已。魏博士介紹,小白鼠是雜食性動物,面對饑餓強勢的白鼠,小小的胡蜂無力反擊,被吃掉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不應算作“屌絲逆襲”。
網(wǎng)友來提問
1.@劉中醫(yī):胡蜂為什么突然越來越多了呢?是不是環(huán)境被污染造成的?
魏博士:胡蜂在自然界中大量繁衍生息,從初春到晚秋,都會出來活動。最近胡蜂蜇人事件頻繁被報道,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媒體的發(fā)展,加速了新聞事件的傳播,另一方面,秋高氣爽時節(jié),外出郊游的人增多,也增加了遭遇胡蜂的機率。陜西胡蜂大量傷人的原因,有待當?shù)貙<疑钊胙芯亢蠼o公眾一個答案。事實上,目前并沒有研究表明,環(huán)境惡化會造成胡蜂數(shù)量增加、攻擊性和毒性增強等變化。
2.@三彩工作坊:胡蜂要冬眠嗎,還是說一年之內(nèi)就死了?一年之中有沒有一個活躍期?
魏博士:胡蜂跟蛇一樣需要冬眠,但只有少量抵御住嚴寒的胡蜂才能存活下來。只要氣溫適宜,胡蜂就會出來活動。媒體報道中“秋季是胡蜂活躍期”的提法并不科學,春夏季的胡蜂同樣具有攻擊性。
3.@蘇維Surviving:農(nóng)村里流傳的可用蜂窩治寄生蟲、牙疼的說法,有沒有科學道理?
魏博士:蜂巢成分復雜,主要由蜂的唾液加上其半消化的植物組織等固化而成。唾液中所含的蜂蠟、有機酸、蛋白質(zhì)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不建議大家輕易用于治病,有病還是應該查清病因,接受正規(guī)治療。
4.@暖日:聽說一些化妝品中含有與胡蜂發(fā)出的信息素近似的成分,這是真的么?穿黃衣服和飲酒的人易受到胡蜂攻擊,對嗎?
魏博士:確實有些化妝品的味道與胡蜂信息素近似,喝酒之后人的身上也有可能散發(fā)出類似的味道,容易誘導胡蜂。因此,野外活動時,盡量不要濃妝艷抹,不要飲酒。另外多數(shù)蜂類都有趨黃性,建議大家最好不要穿黃色衣服。相對而言,紅色衣物具有示警作用,更適于野外穿著。
5.@溫藍的提拉米蘇:胡蜂蜇人跟蚊子咬人是同一原理嗎?聽說只有雌蚊子才咬人,秋蚊子更毒,這說法科學么?
魏博士:它們所用工具和蜇人目的都不一樣。胡蜂用尾部的螫針蜇人防衛(wèi),蚊子則用口器咬人吸血。雄蚊子一般很少會與人接觸,只有雌蚊子成年交配后才會吸血。哺乳動物的血是它們的重要營養(yǎng)源。夏季,為了維持體內(nèi)卵的發(fā)育,雌蚊子會咬人吸血。到秋季,它們則要吸夠滿肚子的血,以備足整個冬天的營養(yǎng)。因此,秋蚊子咬人會更持久、更疼。(網(wǎng)友問題收集 趙曉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