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讀過大學的教授
要說一位大學教授連大學都沒讀過,恐怕讓人難以置信,但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這樣的奇才,我們河南大學就不乏其人。大家熟悉的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佟培基教授,就是沒上過一天大學的高中生,他原來是學校汽車隊的司機,靠自學獲得成功。這里要介紹的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位校友,他僅中學畢業(yè),靠著自己的勤奮努力,先后擔任廣東大學、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杭州私立之江文理學院、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國立英士大學(當時在溫州)、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私立江南大學、南開大學、復(fù)旦大學等至少十三所大學的中文系教授,并曾兼任中州大學、廈門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中文系主任及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山大學研究院語言文學部主任等職。他,就是李笠先生(見圖)。
李笠(1894-1962),文獻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字雁晴,浙江瑞安人。他出身貧寒,三歲喪母,九歲才念小學,后靠親戚資助讀上了中學。他讀的書多是借來的,使用的課本多是自己手抄的。他有幸聽過一代宗師、教育家孫詒讓的演講,后又有緣進入玉海樓(浙江四大藏書樓之一),得讀孫氏藏書及手稿,因而倍受鼓舞,學業(yè)大進。1914年他中學畢業(yè)后,一邊在私塾教書,一邊發(fā)奮自學。后來結(jié)織了瑞安藏書家楊紹廉等人,得到了借閱更多珍本古籍的機會,讀到了大量經(jīng)史古籍珍本。他深知讀書的重要,藏書以及借書之不易,故嗜書如命,愛書成癖,也非常體會他人讀書之需、缺書之苦,常熱情借書給別人。1921年夏,他與同鄉(xiāng)金嶸軒、周予同、伍叔儻等創(chuàng)立“知行社”,聯(lián)絡(luò)青年知識分子,進行教育普及工作。1924年底,李笠受聘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中文系教授。1925年暑假后,來到開封河南大學任教(時為中州大學)。期間,他游遍開封古城,尋遍新舊書店,拜訪收藏家,收購所喜愛的古籍舊書,亦向書局訂購新書。他的女兒李繼芳(杭師大中文系副教授)至今仍記得:“父親每次假期返里,總是箱箱柜柜,車運船載,家人忙亂,鄰人駐足,其實內(nèi)無長物,只有書籍。每逢夏日,則是曬書、補書、序書,翻櫥倒柜,大動干戈,家人全部出動,親友也來支援,為時大概半個月左右?!辈痪?,李笠以木刻版出版了《史記訂補》八卷,受到當時學術(shù)界的重視。之后數(shù)十年,他又廣為研究考訂,陸續(xù)發(fā)表《史記》研究專著多部。1927年他在瑞安城關(guān)第一巷老屋處,收購了鄰居幾間舊屋,建造起一套正屋三間、二側(cè)帶小廂房的二層樓房,正屋樓上二間作為藏書之用,名為“橫經(jīng)室”。
文史學家朱東潤說,李笠“自學出身,長于目錄、校勘這套學問。對于我的幫助很大。我為了準備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講稿,首先要搞資料。因此不斷地向任戇忱、李雁晴(筆者注:李笠)這兩位請教。任先生主要是搞版本的,李先生卻更注重實用,因此對我的幫助更大。雁晴說:‘只要是必需的,無論書價多貴,就得買下。要是版本沒有特別價值,那么鉛印本、石印本都不妨收進?!业挠嗫钣邢?,所以就跟著雁晴走?!敝鞏|潤視李笠為“益友”,兩人保持了終身的友誼。李笠后來轉(zhuǎn)換的幾所學校,都與朱東潤有關(guān)。1952年,他到南開大學任教。1957年到上海復(fù)旦大學任教。1961年至1962年他參加《辭?!肪庉嫻ぷ?。1962年10月在上海病逝,享年68歲。李笠先生研究領(lǐng)域涉及中國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古漢語文獻目錄學、校勘學、史學和經(jīng)學,著有《墨子閑詁校補》、《史記訂補》、《漢語詞匯發(fā)展史》、《三訂國學用書撰要》、《??睂W》等書40余部。
這位未讀過大學的教授,是河南大學自學成才隊伍中的一員。他為什么要輾轉(zhuǎn)那么多的大學呢?除了客觀上的戰(zhàn)亂原因外,一是他愛好山川古跡,奉行真知博聞來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之信條,所以對未曾去過之地皆甚向往,尤其是一些歷史及風景名城;二是求購流落在外的舊書古籍。他在流離顛沛中,從來沒有忘記購書的愛好,不少有價值的碑帖及古書文物就是在開封中州大學任教時搜購所得的;三是時代因素,當時大學教師一年一聘,每至暑期,多處聘書紛至沓來,由自己選擇決定。他在近40年的大學執(zhí)教生涯中,始終堅守奉獻教育事業(yè)的精神。他在培養(yǎng)學生和學術(shù)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沒有因此而失去絲毫的光彩。
李笠是十足書癡。他的家鄉(xiāng)瑞安流行一句:“東郭有玉海之樓,西門有橫經(jīng)之室?!蹦軌蜴敲烙窈?,可見收藏之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