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功虧一簣的優(yōu)秀之作———評電影《觀音山》


  繼《紅顏》、《蘋果》之后,李玉導演的第三部影片《觀音山》在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獲:最佳藝術貢獻獎及最佳女演員獎。演員們的出色表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電影中不斷出現的巴山蜀地的自然旖旎風光,也蕩滌著觀眾的心胸。但是,正如許多形式完美的電影在思想上存在缺憾一樣,《觀音山》中所折射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激情背后的落寞與壓抑《觀音山》的最大意義在于通過三個高考落榜生的故事,再現了當今中國像他們一樣沒有學歷、沒有家庭支持、獨自在外謀生的青年人的生存狀況,同時借助于他們的視角透視了當今世界的浮華與無根狀態(tài)??戳T影片,不由得人不心生悲涼。這是一群沒有未來完全活在當下的人們,他們有的是激情,但激情卻又不時蛻變?yōu)闅埧崤c暴力。電影將這種變味的激情渲染的驚心動魄,將一群年輕人對生命力的恣情揮霍表現的無以復加。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從他們似乎渾渾噩噩的生活表層,從他們激情宣泄情緒的暴力行為中,體會他們內心無涯的苦悶與落寞?他們如同浮萍一般漂浮在生活的大海上,任何風吹雨打都可以將他們扭曲變形。他們看似游手好閑,可他們并不是寄生蟲。他們憑借自己的力氣和本領謀生。南風在酒吧唱歌,丁波、肥皂則先是用摩托非法載客,后來給人送貨或在酒吧打工。他們的工作極其不穩(wěn)定,各自的家庭也是都是一本本難念的經。他們才剛剛高中畢業(yè)?。〔⒉怀墒斓男撵`,卻過早地承受著現實的種種壓力,與同齡的大學生相比,生活可謂天壤之別。
  和那些被生活所困而不擇手段甚至為非作歹的人不同,他們有著善良之心,雖然有時候投機取巧甚至小偷小摸,但并不耍賴,非常明白其中要承擔的責任。然而影片也讓人不由得不擔心,這三個沒有多少謀生技能的年輕人,面對生活的壓力,他們會不會也走向墮落的道路呢?或者設想,如果丁波沒有發(fā)現常姐藏著的錢,他們要到哪里賺取兩萬塊錢呢?如果湊不到錢,南風會不會像酒吧老板猜測的那樣真要去傍有錢人呢?這些都不得而知。
  《觀音山》并沒有渲染暴力,而是恰到好處地將人們的眼光移到了社會中的暴力行為上,讓我們思考其發(fā)生的根源。很顯然,李玉通過電影表達出更深層的問題:暴力背后的生存壓力。正是這一點,使得電影具有了一份可貴的藝術倫理和批判意識:體貼民情、關注民生,呼喚更加和諧的社會。生死較量中的失敗《觀音山》有一種濃厚的宗教意味,但卻并沒有展示出宗教(佛教)的真正作用———超越現實苦難。宗教不是叫人放棄生命,而是教人忍受苦難?!罢嬲淖诮淌悄撤N最給人幸福的東西,是那種唯一在塵世中永遠賦予人以真正生存、價值和尊嚴的東西……”(費希特)由此觀之,影片結尾常姐跳崖自殺就不能不讓人反思和質疑了。
  首先,它不符合人物命運的發(fā)展邏輯。常姐此前有過一次割腕自殺的經歷,被南風他們及時送往醫(yī)院搶救生還。新生后的常姐變得樂觀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冷漠地對待他們三人了,把車子修理好交給他們使用,還一起外出娛樂和兜風。種種跡象表明,常姐已經不再沉湎于過去的陰影,并開始了新的生活??呻娪暗慕Y局是常姐毫無征兆再次主動走向死亡,不能不說有些突兀甚至有些恐怖。
  其次,堅守還是死去,乃是藝術的試金石。常姐自殺是在與廟里的師傅談心之后發(fā)生的,讓人覺得好像是師傅的一席話促成常姐忽然間有所頓悟進而棄絕生命。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是宗教的不人道了。而事實是,師傅本人就是個樂生者而非厭世人。他獨自一人在廢墟上重建廟宇和菩薩。他對常姐的告誡,其實是希望她能夠超脫日常生活的苦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過于沉迷。他說:“無生無死是最好的未來?!币庠诟嬲]常姐不要太在乎死,不要為死去的人過于悲傷,此為“無死”;重要的是活著的人不要太過于追逐名利,因為死亡最終會抹平一切,此為“無生”??梢?,常姐最終自殺無疑是對師傅精神的背叛,也是自身軟弱的體現。不能否認生活中存在像常姐這樣的人,反復自殺最后離開人世。但藝術如果不能給人堅守塵世生活的勇氣,不能讓人抵制自殺的沖動,那么就不僅是當事人的悲哀,更是藝術的失敗了,因為“真正的藝術沒有不召喚生活的,沒有不教人們要無所畏懼,勇敢大膽地走自己的路……”(盧納察爾斯基)最后,常姐自殺有意義嗎?真正的悲劇讓人能夠在悲傷中反思自己的生活進而走向幸福的未來。然而常姐的自殺給南風他們三人的只是打擊,讓他們感到現實生活的可怕,甚至還會給他們自責和悔恨的枷鎖,因為是他們把常姐帶到山上來的。影片結尾他們三人擁擠在一起坐車回家,車內低調拍攝,三人表情暗淡,完全沒有了來時的心情,仿佛泄了氣的皮球一般。本來他們三個人的世界就充滿著種種煩惱和不順心,作為年長一輩的常姐,非但沒有給他們積極生活的榜樣,反而在他們認為風波已過之時突然離開人世,可謂當頭一棒。毫無疑問,常姐之死將對涉世未深的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片尾南風復述了常姐的一句話: “孤獨不是永遠的,在一起才是永遠的”。在我看來,這句話既是生機也暗含危險,讓我們禁不住為他們的未來擔心,尤其是它從有著自虐甚至自殺傾向的南風口中說出來,更是令人揪心。
  此外,《觀音山》在逼真再現社會現實的同時,又能將隱喻的表現元素融入其內,使得電影既貼近現實又逼近真實。然而電影逐漸將觀眾的目光最終聚焦到宗教意識濃郁的觀音山,并且在結尾讓常姐自殺,使得電影透露出幾分消極甚至絕望的氣息,在生死的較量中讓現實的苦難戰(zhàn)勝了人心的突圍。由此觀之,《觀音山》雖然優(yōu)秀,但功虧一簣,難以成為形式內容完美統一的經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