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bào)
電子報(bào)

未知死焉知生


  夜深人靜之時,最適合思考深刻的東西。睡前跟舍友聊天說到有學(xué)姐在蘭州支教時遇到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惡劣天氣。同行者中有一位女性,在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只是拿出唇膏,自己涂完后讓學(xué)姐涂上,簡單的說了一句如果死了可以好看一些。震驚之余帶來更多的是尊敬與崇拜。
  人終有一死,在面對終將死去的生命時,在面對可能瞬間就會消失的生命時,在面對飄渺虛無的生命時,很多時候需要的并不只是畏懼,更多的應(yīng)該是尊敬與超脫。貪生怕死實(shí)在不是個好詞,可是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昆德拉說過,當(dāng)一個人明白他終將死去,他便不再有天真。而當(dāng)死亡成為既定的事實(shí)時,絕大部分人卻選擇避而不談,甚至視之為洪水猛獸。這種對死亡的逃避,似乎已經(jīng)成了大眾的習(xí)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大意上是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而在此,我想說:未知死,焉知生。
  知死,并不意味著去死,畢竟生命只有一次,錯過不再重頭。正如昆德拉筆下的托馬斯的口頭禪:只活一次等于未曾活過。而對死亡和死亡意義的思考,可說是知死的過程。但思考死亡似乎終是徒勞,歷代哲學(xué)家都不曾忘記過自己終有一死,而他們也都思考過自己的死亡,對死亡的論斷有很多。伊比魯鳩說:“我們活著時,死尚未來臨,死來臨時,我們已經(jīng)不在。”可這似乎又不能說服人們求生的欲望,畢竟人活著,就能感受世界,感受自己的存在,死后什么都消失了,依舊是損失。盧克萊修說:“在你死后,萬物將隨你而來,繼續(xù)與你為伴?!边@似乎能讓人接受死亡,可仔細(xì)想來,死本質(zhì)上的孤單與論斷中的共同性卻依舊不能達(dá)成平衡,死后依舊是一人入冢,無所依靠。一個論斷的出現(xiàn)卻相伴而生了一個相悖的可以完全將之前論斷推翻的論斷。
  知死似乎也走進(jìn)了二律悖反??扇羯罹?,其實(shí)不然。人這一生可能會做很多徒勞無功之事,說的悲觀一些,人終有一死,生前的一切都是徒勞。而思考自己的死亡,則是讓自己能顯得明明白白死去的唯一方式。生死輪回總是規(guī)律,若是從虛無中生,在虛無中滅,死后依舊是虛無。有何必去貪戀生而唾棄死呢?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去西南,西北走走。希望能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走在溝壑的山路間,走在高原,走在無人的一切地方。真正用生命去感受自己在這個世界,這個自然,這個宇宙中的渺小與虛無。人不該狂妄自大到自稱為整個地球,整個自然,甚至整個宇宙的主宰。自然,宇宙總有其力量讓那些尚存敬畏之心的人明白自己的存在,而那些人的思考終將證明人的存在并非世界的主宰。宇宙是一,自然是全,而我是宇宙中的微塵,人也是宇宙中的微塵。生命會重演,主宰的只會是謙虛者,永遠(yuǎn)不可能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物種。
  知死而后知生,知生而后敬畏。你是,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