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溫暖的懷抱、是避風的港灣,家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首漫長而精彩的人生奏鳴曲。從1997年離開了生長了18年的故鄉(xiāng)西安,來到北方民族大學,我就與這所學校結下了不解的情緣,深深扎根在了培養(yǎng)我的母校。16年的相聚相守,我早已將學校視為我的家,她已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了。從一名學生到一名老師,從一名團委干事到團委書記,這一路走來,我對這個學校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熱愛。而身份的轉變、崗位的變化,使我一直感受著組織和領導的信任、幫助和指導;感受著同事們的支持、理解和關心,我學會了平和與淡定,歷練了堅忍和從容。我越來越明晰了鼓舞自己前行、探求未知的信念和動力,那就是:我是一名民院學子,回報母校是我應盡的義務;我是一名民大教師,育人成才是我神圣的職責。結緣于此 見證發(fā)展在我參加工作以后,有很多人會問我,為什么當年選擇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為什么畢業(yè)后不回西安工作等等。其實我想說,因為首先我是一個回族,寧夏是回族自治區(qū),這點對我的吸引可以說是天然的因素;其次,由于當時學校建校時間不長,我想我會有機會以我自己的努力,共同見證和參與學校的發(fā)展,這與報考其他高校,單純享受其他高校所具有的優(yōu)越條件,更讓人值得自豪與回味。
1997年9月,一個天空飄雨的日子里,我懷揣著對大學生活的期待,跨進了當時的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那時的學校,從占地面積和校舍建筑和我所上的高中、初中沒有太大的差異,幾乎相似的校門,幾乎相似的操場,幾乎相似的教室,讓我很快就適應了大學生活。1997年至2001年,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我從一個稚嫩的中學生成長了一個思想成熟、學業(yè)有成的大學生的同時,親歷和見證了學校的破繭成蝶的發(fā)展之變。 從1998年開始,學校開始大規(guī)模基礎建設,99年新的女生宿舍樓、當時西北高校最大的單體清真食堂、學校行政主樓等一批基建項目落成;2000年新的男生宿舍樓、文科和理科教學樓等又一批基建項目落成,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隨后十多年的時間里,學校硬件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草青青、綠樹成蔭的自然環(huán)境,讓人沉醉沁心;書聲朗朗、笑語歡聲,和諧融洽的氛圍令人熱血澎湃。
與硬件條件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一樣,學校的學科門類、軟件條件也日新月異,從我上學時的7個系,不到2000名學生,面向西北5省加內蒙古招生,到現(xiàn)在21個教學單位,9大學科,在校生近19000人,這些變化,給我?guī)淼恼鸷澈透袊@是無法言表的……難忘大學時光在大學期間,我的班主任李榮老師,曾多次要求我這個來自基礎教育相對發(fā)達的省份的學生,既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打牢專業(yè)基礎,還要盡可能地在學習上多幫助其他同學。還記得,那時我和班里的同學在占地僅有現(xiàn)在近十分之一的校園里,穿梭于現(xiàn)在學校東南角的四棟宿舍樓、舊教學樓(現(xiàn)在的25號教學樓)、圖書館(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信息技術中心辦公樓)、中型階梯教室(現(xiàn)在的26號教學樓)、舊回灶(現(xiàn)在的大學生活動中心)以及廣闊的西邊沙地(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我校主要的教學和學生生活區(qū)域)之間。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我們汲取著各種養(yǎng)分,昂揚向上、團結進取;我們暢游在知識的海洋,朝氣蓬勃,砥礪成才。還記得,1999年上半年開始,為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我們周一到周五白天要正常上課,周一、周三和周五的晚上進行專業(yè)主干課程的考試,一直持續(xù)了近1個月的時間。最終考試成績出來后,我的單科考試成績和綜合考評仍然位列全年級第一,這是我至今都愿意津津樂道的事情。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先后獲得了四次獎學金、順利通過了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珠算二級、會計從業(yè)資格證,并參加了注冊會計師的考試、碩士研究生的考試。
很多人進入大學之后,都會經(jīng)歷很多個人生的第一次,我也不例外。第一次參加 “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現(xiàn)在已改名為“校園十佳歌星”大賽),第一次參加“新世紀人”大學生辯論賽(現(xiàn)在已改名叫“民族團結杯”大學生辯論賽),第一次參加學校大型晚會的主持,第一次作為所在系運動員方陣旗手受到領導檢閱,第一次組織全校學生義務獻血,第一次代表所在班級做先進班集體經(jīng)驗交流等等??梢哉f,在我上大學的期間,盡我所能地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一方面錘煉自己的品格,鍛煉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學校的舞臺進一步擴大當時經(jīng)濟管理系的影響。現(xiàn)在的很多同學并沒有印象,但我們當時還是憋了一股勁的,因為我們當時是經(jīng)濟管理系的第一屆本科生,之前95、96級的學生都是??茖W制的,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吧。在全面鍛煉方面印象最深的事情還是1999年年底,參加學校舉行的文藝匯演,我所帶領的團隊以舞蹈《喜樂年華》精彩的表演,奪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這可是當時經(jīng)濟管理系在文藝比賽方面拿到的第一個全校一等獎。到今天為止,我時不時還和當時參演的蘇子琨、哈森等學友在一起回憶此事,興奮之情不壓于當年。與母校一起成長轉眼到了2001年,臨近畢業(yè)之際,與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一樣,當時我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就業(yè)壓力。在大四最后一個學期的時間里,我多次參加各種招聘會,也去過深圳應聘工作,也被多家單位錄用,擬簽訂學校發(fā)放的就業(yè)推薦書,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但都由于當時沒有拿到畢業(yè)證,只能算是有個錄用意向而已。正在此時,學校面向2001屆畢業(yè)生公開招考10個留校崗位,共11人。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實力,我非常慎重地報考了團委干事等崗位,經(jīng)歷了筆試、面試選拔,政治審查考核,在校表現(xiàn)考察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后,最終,我從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留校在團委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從上班的那天開始,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把自己當做一個比學生干部大一個年級的學長,必須虛心學習,勤奮實踐,向當時的團委書記強金成,團委老師楊惠萍、范偉杰老師,包括當時校學生會學生骨干學習如何去從事共青團工作,如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從掛條幅、搬桌子等簡單的布置會場的活干起,慢慢從中總結不足,凝練做法,逐漸在后來的工作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
在此期間,我先后參與了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和志愿服務工作,學校二十年校慶、迎評促建、更名、增碩、自治區(qū)五十大慶大型文藝演出排演,這些經(jīng)歷讓我理清了工作思路,錘煉了意志品格,使我有了與學校共呼吸、共命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和強烈的家園意識。
2011年 4月我有幸參加了學校干部競聘并被任命為團委書記,有機會團結帶領同事們一起為共青團工作,為學校的事業(yè)做些事情,我也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對我校共青團工作格局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設計。
目前,學校共青團工作形成了以思想引領、成才服務和民族團結教育為重點,以積極搭建校園文化活動“四個平臺”建設為抓手的工作格局,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這些都得益于學校蓬勃發(fā)展的事業(yè),得益于學生高漲的熱情,得益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大環(huán)境,學校共青團的各項工作在全區(qū)高校中站穩(wěn)腳、站住腳、展風采、出成績。在各類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中,我們積極參加、鍥而不舍,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先后獲得了第九屆“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計劃競賽金獎等眾多榮譽;在各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中,我們營造氛圍、搭建平臺,不斷斬獲包括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金獎在內的各種獎勵;在各類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精心策劃、熱情參與,可以說是由點到面,由低到高,連續(xù)多年榮獲全國大學生暑期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在2008年寧夏五十周年大慶和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阿論壇、中阿博覽會、2012年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中,都有著我校志愿者無私奉獻的身影;在各類大學生興趣愛好交流活動中,我們大力扶持、精心培育,可以說是由窄變寬、跨越發(fā)展,以學生的共同興趣愛好為基礎組建的學生社團涉及文藝文化、體育競技、演講辯論、公益服務等多個領域,校級學生社團達到了近40個,也涌現(xiàn)出了健心社、書法協(xié)會、主持人愛好者協(xié)會等一批全國優(yōu)秀學生社團和全區(qū)優(yōu)秀學生社團。
每當我漫步在校園中,看著一張張熟悉卻逐漸蒼老的長者面孔,看著一張張陌生而彰顯青春的面孔,我的心中都會被一種充實感和幸福感包圍著、充盈著……“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我的大學給了我這么多,我該如何來回報我的大學、我的家園呢?徐志摩說,“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我想說,在民大的校園里,我甘心做一支紅燭,燃燒我的生命,奉獻我的青春,希望能夠為我的大學貢獻一分力量、為我的家園增添一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