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書 情 紙 意





  25.三聯(lián)書店最近發(fā)善心,在當當網(wǎng)上搞活動,什么滿多少減多少的。
  明知道是商家陷阱,但還是身不由己。于是,又找到借口,買了一堆:《陳寅恪的最后 20年》之前買了一本,但想著修訂本近20年才又能出版,便慈悲心動,準備再買一本送人;《三生影像》是增訂本,看著封面上聶華苓的笑,就非要買一本不可———如果增訂不多,那就轉贈他人。然后,訂單顯示快減錢了,于是趕緊再找。楊浪的《地圖的發(fā)現(xiàn)》出了續(xù)本,想著該書別出心裁的護封設計,也覺得值得一買,何況還可以配上前書,使之免除孤單。《中國的1948年———兩種命運的決戰(zhàn)》與最近手頭想寫的東西有關,也直接拿下。然后是張宗子的《一池疏影落寒花》,書名美而憂郁;蔡瀾的 《青樓夢好》,讓人胡思海想,也都收拾得了。看著訂單上的提醒,決定再買兩本,占點便宜。往下翻,看到王鼎鈞的 《碎琉璃》,李輝的 《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覺出點文化意味,也便風雅地買下。一看,減到最高額度,心里舒暢。再看看總價,唉,又超預算了。
  26.2012年9月,三聯(lián)書店推出《三生影像》增訂本。封面上,聶華苓滿面笑容。
  封底是聶華苓與其美國夫婿安格爾1966年在芝加哥博物館的合影———這張照片曾用作三聯(lián)書店2008版的《三生影像》封面。
  在書中,合影照片的文字是:愛情是兩份孤獨,相護,相撫,喜相逢?!度跋瘛返那吧硎?004年百花文藝出版社的 《三生三世》———封面上是兩張作者的照片,一為中年,滄桑隱隱,執(zhí)著依舊;一為少女,目光清幽,長袍從容??傄詾椋櫲A苓恬靜優(yōu)雅的笑容,融化了字里行間的點點憂傷。然而,文字、圖像交織之中,表達的豈止是回憶,傾訴的豈止是情景?2013年初,陳安琪執(zhí)導的《三生三世聶華苓》上映,將三生影像流動起來,又給人多少美與悲的感動。三生影像,莊雅清美,若人間春花秋月,夏雨冬霜;三生三世,典雅如詩,幽藍清澈,悵惘淡淡充盈……27.《三生三世》是聶華苓的一本書,2004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扉頁上是幾行字:我是一棵樹,根在內地,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一棵樹,如此跨越海峽,遠邁大洋,其中之幸與不幸,如何說盡?《三生三世》記錄了作者少女時代的戰(zhàn)火紛飛,求學時代的后方艱苦,移居臺灣的奮爭執(zhí)著,遠嫁北美的傳奇情事,細膩真切,感人至深,多有細節(jié)令人掩卷無語。聶華苓流浪漂泊,書中《又飲長江水》中的一幀風景素描,讓人欽慕作者文筆之余,唏噓不已:“小雨。薄霧。青青的田野。河里有條小船,漁夫正在釣魚。三兩農夫騎在水牛上,人很小,牛也很小。景色依舊,青絲已斑。”蘇童在評價《三生三世》時說,“回憶成為她最蒼涼的姿勢”。然回憶何止蒼涼?與安格爾的情感給人多少溫暖、多少安慰、多少羨慕。然也正因為如此,聶華苓才發(fā)出“也許有來生,也許有天堂”的企盼?!扒酵?,水長流”。山水之上,明月孤獨。
  28.聶華苓最早進入視野,是看到她的小說 《桑青與桃紅》(北京,青年出版社,1980),后來才知道,早在1972年她就在美國出版了《沈從文評傳》(TwynePublishs,英文著作,目前似無中譯本)。莫言在陳安琪執(zhí)導的文學電影 《三生三世聶華苓》中說聶“身上有種英雄氣概,甚至有一種俠義的情結”。此說高度評價了聶氏組織的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和“作家工作坊”,聶華苓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學組織之母”。1976年,24個國家曾聯(lián)合推薦聶華苓夫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稱他們是“實現(xiàn)國際合作夢想的一個獨特的文學組織的建筑師”。在《三生影像》的附錄里,有參加聶氏組織的中文作家名單:丁玲、艾青、王蒙、吳祖光、余光中、白先勇、蕭乾、汪曾祺、鄭愁予、蔣勛、茹志鵑、王安憶、諶容、北島、馮驥才、張賢亮、蘇童、李銳、莫言、畢飛宇、遲子建、余華……真是令人感動、令人敬佩!
  29.有時候,一本書代表一個書店。手邊有一本學林出版社的《沈從文印象》,淺綠色的封面上,沈從文先生身著長袍,笑吟吟地迎面走來。大學時,沈從文正熱。畢業(yè)后,關于沈從文的圖書也基本是見到就買。翻看《沈從文印象》,扉頁上有兩行字,寫明購于瑞德書城。今天隨著網(wǎng)店的盛行,傳統(tǒng)書店陷入極大的發(fā)展困境。但瑞德書城是很早就消失的,至少在西安是這樣的。書店原在八里村,店面甚廣,可惜經營的時間較短,并沒有多少影響。瑞德書城好像只去過一次,是在某天午飯后,作為散步與兩位李老師一起去的??赡墚敃r書店已經準備撤出,二層滿滿的,都是打折的書?!渡驈奈挠∠蟆肪驮谀切┐蛘鄣臅?,散發(fā)著奪目的光輝。許多年后,再在腦海中搜索關于瑞德書城的圖書,已渺然難憶。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本“印象”,瑞德書城的 “印象”也恐如煙云一般,散彌無蹤。
  30.《萬物》,看名字像一本科普書,但副題“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guī)模化生產”,一下就顯示出強烈的學術味道?!度f物》的作者是德國東方學會會長雷德侯,柏林學術院、海德堡學術院的院士,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其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別開一路;研究之精細,不亞國內正統(tǒng)考據(jù);旁通諸門,讓人敬慕、嫉妒和慚愧。該書曾于2005年由三聯(lián)書店初版,在藝術圈風行,待2011年已是稀缺,孔網(wǎng)上價格飆升。其時,崔朝陽兄到清華讀博,索求此書。遍尋無果,最后,只能在孔網(wǎng)上搶購,但訂單一下,對方卻無回音。如是者三,只好放棄,卻不能回言于崔兄。2012年,《萬物》復生(三聯(lián)再版),急告崔兄,不想被告“已買”。尷尬之下,在網(wǎng)上訂取一冊,附點風雅,緩解心緒。(作者2001年畢業(yè)于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