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著名畫家
">
電子報
電子報

圖片新聞顧黎明:中國美術學院
教授、著名畫家


  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墨客介入器物,不是表面的炫示,而是把人格的品質滲透到日常的生活所居的道理之中,把使用之器物變?yōu)椤盁o用”,這是超越于一般意義的精神升華,是對“用”
  的擺脫,對物的觀照。對長年潛心研究民藝的潘魯生而言,恰是從這個道理中體悟到了視物為美的點金之道。因此,他的精力不是在一般器皿的原型創(chuàng)造方面,而是考慮如何利用既成器物的造型特質,把自己的精神品質投射在普通器物之上。
  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過程,其實質的意義就是如何把普通的一般器物轉變成具有藝術家個人魅力的穿透之物,魯生正是借助于其多年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集得的通理,把用之器(陶瓷)視為超然的游藝行為,實現(xiàn)了真正創(chuàng)造性的質的轉變,體現(xiàn)出一個行為的動態(tài)修養(yǎng)過程。
  在魯生眼里,一般的陶瓷品與實用性沒有什么兩樣,而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造不需要藝術家自己動手,把陶瓷器物從其原有的使用性美感根源上改變,長年的使用規(guī)范已逐漸使其臻于使用與美的完美結合,潘魯生需要的是如何運用一種美學的態(tài)度,去觸摸、經驗陶瓷的韻律之美,以畫家之手,使陶瓷器物從常態(tài)的使用之美轉變成非一般物品。緣于此,他為我們展示一個個具有鮮活個體的陶瓷藝術品,而支撐這種鮮活性的動因,就是他注重觀物的方式!
  潘魯生把陶瓷作為認識器物的生命載體經驗的過程,他首先根據(jù)每件陶瓷的造型特點,即興表現(xiàn)對特定器形的繪制藝術語言方式,且最為關鍵的是,他延續(xù)了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抽象思維。在他眼里,陶瓷已不是具體的器物,而是一種可供自己觸摸、表達內在感受的載體,于是,他越過通常的陶藝創(chuàng)作方式,試圖在釉上或釉下彩的描繪中,把握偶然和隨機性。潘魯生的陶瓷藝術所描繪的不是什么物象或意向,而是拋棄了具體的描繪性和趣味性,由觸覺引發(fā)靈感的形式痕跡,這讓我們更多看到了筆在釉上或釉下滑動時自然形成的心機痕跡,這種痕跡滲透的不是具體的意味,而是整體情感氣氛的把握后所流露的心跡,他誘導我們自然超越于一般意義的審美情趣,似乎讓我們共同去直接感受因物的觸摸過程所帶來的酣暢和快感,這愈加的鮮活、靈動、感人。
  潘魯生創(chuàng)作的陶藝正是在一般陶瓷器皿的再造過程中,強調心的作用、狀態(tài)的游離,柔韌于陶瓷的體用———在形與抽象的心游之間,把握游心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