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重走紅軍路





  編者按:4月19日至21日,來自全國18個省份的優(yōu)秀校媒代表在中國(江西)高校傳媒聯(lián)盟的組織下,參加了“井岡情·中國夢”首屆大學生記者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并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的帶領下,重走紅軍路、尋夢井岡山。
  用紀律打造精煉隊伍4月19日晚,教育基地老師采取情景教學的模式,給已經(jīng)分好的6個連、18個班的學員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三灣改編”課,讓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對 “三灣改編”事件有了清晰的了解。隨后,各班級通過內部商議,選出班長、畫出班旗、定出班級口號,班主任及黨代表也在班委會上提出了嚴肅的班級紀律。20日清晨,在基地廣場的國旗下,18個班的學員整裝待發(fā),進行了莊嚴的升旗儀式。在各班班長的帶領下,學員們開始了井岡晨練,從立正、稍息、起步走到熱身運動、喊口號、唱紅歌,各學員積極配合,認真投入,僅短短四十分鐘的訓練,就讓整個隊伍擁有了充足的戰(zhàn)斗力。
  出征儀式上,首都高校傳媒聯(lián)盟主席吳玥作為學員代表,鼓勵全體學員珍惜此次活動機會,真正能夠通過重走紅軍路而領悟革命精神。在帶班老師的一聲“出發(fā)”后,6個連的學員整齊有序的上了車,“日落西山紅霞飛,戰(zhàn)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伴著嘹亮的紅歌聲,車隊向著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駛去。用真情傳遞革命精神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每位學員都自覺地保持著肅靜,緩慢地走上109級階梯,走進紀念堂,敬獻花圈、集體默哀、聆聽革命故事、重溫入黨誓詞。陜西校媒的李尤在瞻仰過程中不由地流下了眼淚,說道:“我自小就愛聽爺爺講革命故事,加之這次來到革命烈士紀念堂,墻壁上的名字和帶班老師口中的故事對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沖擊力,情緒一下子就涌了上來,自己像是被帶回了那個年代,深深為革命烈士的無畏精神所折服,才抑制不住情感”。
  走出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隊伍跟隨帶班老師來到了茨坪革命舊址群。老師用一首《紅米飯,南瓜湯》將學員的情緒從沉重中帶出,進行現(xiàn)場教學,講述了革命年代,紅軍戰(zhàn)士用裹腿布當紗布、用石灰水當藥水等小故事,讓學員們體會到了積極樂觀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動力保障,艱苦奮斗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毛澤東曾說過,“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云霧繚繞的黃洋界,學員們懷著對先輩們的敬仰,開始了急軍行:重走朱毛挑梁小道。在帶班老師的計時下,大家以班級為單位,體驗上下合計3600米的行程。陡峭的山路不是林間小道,路面被鋪有混泥土塊,很不平整,最多容三人平行那么寬。剛出發(fā)時,大家還是有說有笑,可沒走出多遠,多數(shù)就開始氣喘吁吁或停留休息,行徑的差距慢慢拉開,300米,500米,……山路越來越陡,腳步邁得越來越困難,班長不斷給學員加油打氣,男生幫助女生拿東西,走在前面的同學時不時地停下來等待,也正是被這樣團結的精神鼓舞著,學員們帶著堅定的信念圓滿完成了急軍行。
  下午,隊伍參觀了大井朱毛舊居。
  舊居屋內簡陋的陳設、屋后的常青樹、“讀書石”,再一次讓學員們感受到了革命時代的厚重感,“看著舊居里陳列的洗臉盆、毛巾、油燈這些東西,想到這是我們領袖曾經(jīng)所用之物,就真切感受到了我們當今生活的幸福與來之不易。雖然只是一次參觀,但這卻給我們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讓我們懂得如何去珍惜”,江西校媒的林榕在參觀時感嘆道。
  離開大井朱毛舊居,隊伍到達小井紅軍醫(yī)院。在這兩層木質結構、共32間、可容納200名傷病員的病房中,學員們聽著無名紅軍傷病員英勇就義的故事,感受著他們對理想的信仰,對革命的崇敬,心中是滿滿的緬懷之情。
  用感恩創(chuàng)作團隊成果劈柴打水燒飯的年代已經(jīng)遠去,但艱苦樸素的精神應當長存。為了更好地體驗紅軍生活,學員們在行進過程中自制了紅軍餐。遼寧校媒的艾陸洋是二連二班的“炊事員”,面對一堆生柴、茄子、土豆、雞蛋、魚,本來有些束手無策的他,在班上其他學員的幫助下,一起完成了一頓紅軍餐的制作?!半m然食材有限,但是比起真正意義上的紅軍餐,其實我們的營養(yǎng)已經(jīng)很豐富了,大家十多個人一起動手,各司其職,忙活一番再圍成一桌吃飯的感覺特別好”,艾陸洋對自己的“手藝”評價時說道,“當然,除了吃上一頓可口的飯,我們更大的收獲在于領悟了 ‘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
  短暫的“紅軍生活”結束了,帶班老師卻給各班學員布置了作業(yè):各班利用一天體驗中所拍圖片制作一個簡短的視頻。來自云南校媒的蔣欣作為二連一班宣傳員,為了在第二天的分享會上把自己班級風采展示出來,從頭一天晚上熬夜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即便如此,她仍然覺得這是一種“吃苦的幸?!保饶転榘嗉壸龀鲎约旱呢暙I,又能與他人一起分享喜悅。交流會上,各班級都通過視頻播放,分享了各自班級的故事。
  紅軍的一天,辛苦卻充實,疲累卻滿足,讓校媒記者們在瞻仰緬懷中體味革命精神,在團結互助中踐行革命精神,在成果分享中傳遞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