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魅力北京胡同之旅


  2009年寒假,在這個學(xué)生時代最興奮的假期里,與好友一道,來到了首都北京。一直對這座城市充滿極大興趣,知道些許的北京胡同文化,但不甚了解。終于找到了這樣的機(jī)會可以深入地了解一番,用手中的相機(jī)、隨行的文字,記錄下了這段美妙的感受。
  我眼中的北京,實在是個厚重的城市。但在那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卻涂滿了現(xiàn)代的濃妝;燈火通明的音樂廳里,卻上演著昨天的京劇。在這里,歷史與當(dāng)下交織,繁華與破敗并存,這座城市的面貌就像它縱橫交織的街道,理不清,道不盡。不過,要把握一個城市的脈絡(luò),恐怕還要沉浸下去,探究城市中人們的生活軌跡。在北京,恐怕沒有什么比胡同更能反映歷史沿革中普通人的生活脈搏了。
  二月十日,下起了一場冬雨,冬寒砭骨,路少行人。我來到北海北門,開始了這次胡同之旅。
  可能是下雨的緣故,這里的游客沒有往常那樣多,本來有幾個像我這樣的散客,后來都因為雨水帶來的不便紛紛離去,鉆進(jìn)的士、個性小店躲雨去了。可是我卻興奮不已,雨中的胡同更有味道,手中的相機(jī)“咔咔”響個不停。
  還是有好多人力三輪車從身邊駛過,輕快旋轉(zhuǎn)的車輪軋著晶瑩的雨珠灑著拋物狀的水線,拉車師傅喊著京腔向座兒上的游客介紹眼前的街街巷巷,儼然他們成了最地道的導(dǎo)游。我也跟著他們的路線拐進(jìn)了胡同。
  沿著后海行進(jìn),不遠(yuǎn)處就是銀錠橋。老北京有四海:中海、南海、前海和后海,前海和后海形狀像兩只水囊,統(tǒng)稱為什剎海,銀錠橋立在兩海相連處一片狹長的水域,是前后海的分界。
  北京的胡同大都是按經(jīng)緯方向排列的,正規(guī)的胡同,集中在皇宮附近的東西兩側(cè),沿街道由南向北整齊的排列,其中居民多為皇親貴族。簡陋的胡同,大多在離皇宮較遠(yuǎn)的南北兩個方向,其中居民多為商賈貧民。但在銀錠橋附近,卻有一條斜斜的胡同,因形如煙袋,稱為“煙袋斜胡同”。在拍攝圖片的同時,我還自己進(jìn)行采訪,向當(dāng)?shù)鼐用窳私獾?,這是因為什剎海與京杭運河相連,元朝時候,南方的稻谷經(jīng)由京杭運河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北京,因此歷史上有“南糧北運”的說法。煙袋斜胡同之所以形狀方位特殊,是為了與水系走向一致,便于裝卸貨物。這也算是通過拍攝圖片和采訪得到的一點小知識。
  站在銀錠橋上,可以眺望遠(yuǎn)處西山的淡青色輪廓,這就是被稱為“銀錠觀山”的燕京八小景之一了。由于上午陰雨漫天,所以西山此時已罩在蒙蒙煙雨中了,此景別有一番情調(diào)。佇立橋頭,想象當(dāng)年這里熙來攘往,貨船穿梭,該是怎樣一種熱鬧的景致。
  在后來的幾天里,依然帶著我的相機(jī),帶著對北京胡同文化無限的熱愛,留下它生命的影像、記錄它紛紜的傳說,我的北京胡同之旅,充滿了無限活力。面對斑駁的墻壁、光滑石板路的時候,她古樸的魅力一次次打動我的心,我覺得,她就是北京文化的一部《荷馬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