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清風常在 明日更好


  流光婉轉(zhuǎn),歲月輕拂,又到清明時。4月3日的清晨,有幸在校黨委宣傳部部長管清平的帶領(lǐng)下去陵園看望了我們敬愛的呂金華老師,為她獻上了我們的哀思及想念。
  北國的清明,不像南國,瀟瀟暮雨,梨花正起,更多的是涼風習習,寒意入體。但也還是有一絲南國彌漫的芬香,因為,所有的花蕾,也已含苞待放。站在呂老師的墓前,雖寒風習習,可心中還是絲絲暖意,隨著輕風慢慢地飛揚。
  花開有時,花落無形。人,終將駕鶴西去。只是,死的意義千差萬別,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有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思想,有人秉承著一種精神,生亦光榮,死亦偉大,與日月同輝。呂老師就是這樣的人。3月28日魂歸故里的那些抗美援朝的烈士們,更是這樣人,“輝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
  古書《歲月百問》中有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然而,當下清明已不再“清明”,更多的是喧囂與功利。
  鞭炮聲聲,香煙繚繞,固然是從悠遠的文化中沉淀而來,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但寄托哀思,緬懷故人,更需要的是靜思懷想和心誠意至。更別談有人借喪葬而斂財,借祭奠而炫富,不知先人在下,做何感想?孔子有云:“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滿懷誠意。思故舊,念親恩,豈在喧喧鬧鬧?更何況,陵園墓地,尚屬公共場所,攪擾他人凝思之心,污染環(huán)境,豈不有悖公德?清明,理應(yīng)多些敬畏,多些清新。
  借祭奠斂財炫富之人,實謂褻瀆魂靈。清明祭掃是孝道的體現(xiàn),親人在世厚養(yǎng)之,過世則哀思之,若以炫富攀比,甚至薄養(yǎng)厚葬,談何孝?其實,祭祀的實質(zhì)是心境的表達。掃去一方塵埃,擦亮一張照片,放上一束鮮花,訴說一段真心,才是后人應(yīng)做的。獻上一朵花能寄托哀思,傳遞懷念之情,植一棵樹,能夠象征家業(yè)常青,薪火相傳。
  清明喚清明,風清則明凈。我們需要一個清明的社會,不僅依賴于清明的文化,更在于清明的政治。實現(xiàn)政治清明必須做好黨風建設(shè)和政風建設(shè)。十八大報告在論及全面提高黨的建設(shè)科學化水平時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yù)防的方針,全面推進懲治和預(yù)防腐敗體系建設(shè),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新一屆領(lǐng)導(dǎo)班子執(zhí)政以來,全國風氣為之一新,不論是“四風建設(shè)”、“八項規(guī)定”、還是“走群眾路線”、還是習總書記最近新提出的“三嚴三實”,這些都為政治清明搭橋鋪路。
  清風常在,明日更好。逝者已矣,可以安息,生者,仍將負重前行。愿祖國大地依舊清明,人心依舊明凈。靜守歲月的美好,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