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聚焦《穹頂之下》,共話霧霾現(xiàn)狀開欄語:當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新現(xiàn)象、新話題在不經(jīng)意間就能“一夜爆紅”。大學生處在價值觀的發(fā)展成熟階段,是社會熱點事件的重要受眾和二次傳播者。因此,校報三版特開“熱點調(diào)查”欄目,為二師學子提供一個熱點探討和觀點交流的舞臺







  熱點倒帶:
  2015年2月28日,央視前調(diào)查記者柴靜攜公益作品《柴靜霧霾調(diào)查:穹頂之下》重歸公眾視線。這部由柴靜自費拍攝、號稱耗資百萬的紀錄片,從“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三個問題切入,向公眾展示其對霧霾防治的思考和行動。
  視頻上線第一天,各網(wǎng)絡平臺累計播放超過3500萬次,截至3月2日上午9時30分,《穹頂之下》在國內(nèi)各視頻網(wǎng)站的總播放量即將突破2億次。(數(shù)據(jù)來源于網(wǎng)絡)一時間,全民聚焦柴靜、《穹頂之下》和霧霾話題,微博微信平臺被這些話題的討論“刷屏”,贊美與質(zhì)疑并存。
  然而在3月6日,孰是孰非還沒有定論之時,這部紀錄片卻被突然禁播。
調(diào)查透視:
  視頻遭禁,輿論不減。為了解我校學生對這一事件的態(tài)度和對霧霾及其防治的認知程度,記者以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隨機展開調(diào)查,有效問卷回收數(shù)量為72份。
  完全沒聽說過這部紀錄片的僅占5.56%,有48.61%的學生觀看了完整版的《穹頂之下》,29.17%的學生只觀看了一部分,另外的雖然沒看但也有所耳聞??梢?,《穹頂之下》雖然推出短短幾天便遭禁播,但我校學生對它的關注度很高。
  在“你是否了解‘霧霾’的含義”一題中,79.17%的同學選擇了“了解一些”,1.39%的同學“完全不了解”,僅有13.89%的同學“非常了解”。這表明多數(shù)學生對霧霾的危害缺乏認識,也導致“霧霾天完全沒有自我保護措施”的學生占到38.89%,遠超過“只要是霧霾天氣就會‘武裝’自己”、“一般會有(保護措施)”和“偶爾有(保護措施)”的比例。
  但令人欣慰的是,被問到“你覺得‘抗霾’從自身開始,人人擔責是否有用?”時,59.72%的學生認為“有用,從我做起貢獻一份力,就可以改善情況”,另有40.28%的同學選擇了“作用不大,主要是要解決工業(yè)污染問題”,沒有人選擇“與我無關,沒必要因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一項。
觀點碰撞:
  體育學院13級體育教育 李建:我看了《穹頂之下》后覺得十分震驚,沒想到霧霾對人的身體有這么大的影響,之后我就會不自覺地關注環(huán)境問題。我觀察過武漢的施工處,都有蓋住砂石,防止揚塵。開學后,我們學院規(guī)定如果霧霾天氣嚴重就取消出操,我覺得這個決定和《穹頂之下》應該是有關系的。而要想改善空氣情況,我覺得學校應該在綠化方面多下功夫,多種樹種草。
  文學院14級編輯出版學 馮晨宇:我沒看《穹頂之下》,但是我對武漢的空氣狀況真是深有感觸。我的家鄉(xiāng)在內(nèi)蒙古的呼倫貝爾,從小我看到的都是藍天白云,空氣一直很好,大家出行一般都優(yōu)先選擇公交,而且很多人出行都騎自行車??墒莵砹宋錆h就很難適應這里的空氣,有一次霧霾嚴重,我出門明顯感到呼吸不順暢,以致我出門通常都要戴口罩。
  外國語學院13級 胡佩云:我剛開始看完這個紀錄片時,非常佩服柴靜的責任意識,覺得我們也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但是后來看了網(wǎng)上、“知乎”上一些“大神”的評論,發(fā)現(xiàn)《穹頂之下》確實有那么點“顧左右而言他”的感覺。不過這個紀錄片還是提高了國人對空氣質(zhì)量的關注度,起碼我知道了看到違規(guī)現(xiàn)象應撥打12369、找環(huán)保部門等等。生活中,我們在空氣環(huán)保方面要做力所能及的事:短程出行就安步當車,提倡合理、高效、節(jié)約地使用煤,看到污染嚴重的工廠就舉報。
  @飯上CNBlue的荔枝控:首先還是要肯定這個紀錄片的積極性,它正面地向我們講了霧霾的相關知識和成因,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是柴靜作為公眾人物還是要以身作則,開小排量的清潔車或者乘公共車輛出行。
  @張靈芝:趁著這個周末難得的好天氣,我便去校外散步。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藍天白云都成了奢侈,因為我們大多時間都是與霧霾相伴。對于“抗霾”我倒是覺得,政府國家的力量才是最及時有效的,畢竟有了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才更能起到最及時的效果,APEC藍才能成為永遠的中國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