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1544期

尋找兒時的風箏





  天氣好,湘江邊上放風箏的人很多。我坐在石凳上,吹著習習涼風,看人們放風箏。
  小時候,我也愛放風箏,但那時的風箏沒有現(xiàn)在的這么漂亮。那是一種倒“王”字形,加兩條長“尾巴”的風箏,70、80年代的朋友一定很熟悉它。它簡單、笨拙、色彩單調,但就是這樣的風箏,卻給我童年的每個春天涂上了多彩的顏色。
  做風箏骨架用的竹篾是我和哥哥在后山砍竹子削成的;糊風箏用的“玻璃紙”(一種用于水果保鮮的很薄的白紙)是我們向爸爸苦苦哀求得來的;至于放風箏的線,那可是偷偷拿的媽媽縫衣服的白線。手扎破了,臉抹黑了,風箏終于做好了。我拉著線,拖著風箏一頓跑,它卻打著旋兒怎么也飛不上天。哥哥說我笨,他來拖著跑,結果風箏的“尾巴”在石子路上都快拖掉了,還是沒有成功。于是,我們“研究”失敗的原因。是骨架太重?我們把竹篾片削薄點兒;是“尾巴”太輕?我們把它加長點兒……一陣折騰后,在我們的歡呼聲中,風箏才似乎極不情愿地搖搖晃晃地擺上了天。我追著哥哥,催著他快放線,好讓我們的風箏超過隔壁家小胖的那只。誰讓他在我們的風箏飛不上天的時候朝我們做鬼臉呢?我要讓他看看我的風箏有多厲害。哥哥在我的催促下,加緊放著線,然而就在這忙亂中,小線圈掉地上了,我們的風箏便趁機掙脫了控制,真正自由地飛在天空中。哥哥邊跑著追風箏,邊氣急敗壞地朝我大吼大叫,我委屈地抹著眼淚,隔壁家小胖在一旁不懷好意地笑……所有這些情景充斥著我兒時那些放風箏的春天。其中有辛勞,有失敗,有懊悔,有傷心,而更多的卻是喜悅、歡呼、滿足和自豪。比起我記憶中的情景,眼前江灘上人們放風箏的畫面顯得那么平靜、波瀾不驚,甚至感覺有點沉悶了。
  只要有風,這些買來的風箏用不著你費力,它們就會乖乖地飛上天。你也用不著跟誰比高,因為這些制作精良的風箏,飛得都是那么高,那么穩(wěn)。當然,你更不用擔心牽著風箏的線會突然斷掉,線軸會不好使用,因為它們是那么專業(yè),完全可以讓你打消這些無謂的顧慮。因此,買來風箏,迎風放飛、放線,安靜地仰望平穩(wěn)的風箏,收線,回家,這些就組成了物質豐富時代放風箏的全部。似乎缺少了點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爸爸,哪只風箏是我的呀?”不遠處傳來的童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看著那張困惑的小臉,不禁笑了起來。真笨,怎么會連自己的風箏都認不出來呢?但當我仰起頭,看到滿天的風箏時,我似乎明白了。它們是那么相似,都來自江灘邊的小商販,漂亮、復雜、飛得高、飛得穩(wěn),近乎完美。然而,如果你沒有為了它而在手上留下過傷疤,沒有因為它而流過汗、流過淚或者歡呼雀躍過,你又怎能在這滿天搖曳的風箏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只呢?
  有人說,放飛風箏,是在放飛屬于自己的夢想。然而,有的人放飛的或許只是風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