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前夕,我校徐紅星院士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徐紅星主要從事等離激元光子學、分子光譜和納米光學研究,是表面增強光譜和等離激元光子學領域的國際著名科學家,在相關方向做出重要原創(chuàng)性成果。2012年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2017年11月,48歲的徐紅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校物理學科誕生的第一位院士。不久前,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fā)表徐紅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表面等離激元光學傳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xiàn)對納米結構間距變化亞皮米(1皮米=10^-12米)精度的精確測量。這一成果將等離激元光學傳感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將對探測極其微弱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揭示其新規(guī)律和發(fā)展相應的新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問他,當選院士前后,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徐紅星沉吟片刻后,笑著說,“心里想的事情不一樣了。”以前,他的所思所想是學科建設和學院發(fā)展;現(xiàn)在,他在學院各種會上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強化基礎研究,實現(xiàn)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chuàng)成果的重大突破?!爸腥A民族走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道路才能真正強大起來,科學研究要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提供有力的支撐。創(chuàng)新是學院目前的重點?!?br /> 依托量子物質能量轉換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人才隊伍正在逐漸壯大。今年,他還計劃借出國交流的機會引進一批人才?!斑€要培養(yǎng)我們自己的高水平人才。要把我們的人才梯隊,建設成世界一流的團隊。”徐紅星說。
記者采訪了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師生,看看他們眼中的徐紅星是什么樣的——
“青年千人”豐敏:徐院長總說“沒問題,去做吧”
豐敏教授是一位溫婉的女科學家。2015年3月,她第一次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滿目青翠讓她的眼睛和心情舒服起來,“北京,黃沙;武大,綠樹。我一眼喜歡上了這里?!?br /> 6個月后,豐敏和丈夫曹立民一起加入武大,正式成為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科研人員。
豐敏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表面科學,和合作者發(fā)展了由分子形狀決定的超原子分子和超原子固體這一全新的研究領域;是國際上最早利用功能有機材料的雙穩(wěn)特性實現(xiàn)單分子尺度納米信息記錄的研究人員之一;也是國際上最早引入一維原子鏈模型體系來原位研究分子吸附和動力學并取得國際領先成果的研究人員之一。
豐敏來校后,學校從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提供資金讓她自主建設實驗室。豐敏遇到的麻煩主要來自細節(jié),比如裝修、儀器采購等。這時她想到的第一個人往往是徐紅星。豐敏知道徐紅星很忙,她不去辦公室找他,而是給徐紅星發(fā)短信?!靶煸洪L從來都是秒回短信,總是說:沒關系,去做吧;沒問題;可以的。”
剛來武大時,豐敏沒有學生,課題沒辦法開展。徐紅星結合豐敏的研究方向,把自己的研究生崔興霞推薦給了她。在豐敏的悉心教導下,崔興霞開始做掃描隧道顯微鏡實驗,對這一領域充滿了興趣,對即將到來的博士科研生活也充滿了期待。在這個過程中,她成長為豐敏實驗室的“大師姐”。師徒二人合作得默契十足。
“經(jīng)費和課題,徐院長都優(yōu)先考慮年輕教師。他對新人和新的研究方向,態(tài)度非常開明,不遺余力地支持。”豐敏說,“現(xiàn)在沒什么可操心的,每天就是做實驗、講課、帶學生、和團隊交流,特別簡單,特別開心?!?br /> 目前,豐敏和丈夫曹立民共用一間辦公室。學院撥給夫婦倆的另一間大辦公室,豐敏為學生們布置成了實驗室。她的科研和她的青春,在武大安然盛放。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年輕人,像豐敏這樣沉靜而專注的有許多??蒲兄嗪涂蒲兄畼?,在他們看來都是真實生活的甘美部分。
2014級本科生余康:徐老師資助我在中科大租房子
大三下學期,余康被學校選中,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張振宇教授課題組聯(lián)合培養(yǎng)。
這個學習機會很珍貴,余康十分珍惜。讓他發(fā)愁的是,食宿要自己解決。正當余康為生活費發(fā)愁的時候,張老師告訴他,徐紅星要為他提供生活資助。
這令余康很驚訝,他覺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本科生,沒想到徐老師對這種小事也會關注。
驚訝過后,余康明白了:徐老師對學生懷著深切關懷與期望,給他們創(chuàng)造最好的科研條件,免除他們生活的后顧之憂,讓熱愛物理的學生全身心投入科研中。
“我還感受到一種歸屬與責任。徐老師以自身為橋梁,把優(yōu)秀的學生推薦到世界各地交流學習。我作為一名普通本科生有這樣的機會,說明徐老師對學生,無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都是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庇嗫嫡f。
2017屆本科畢業(yè)生王樹澤:跨學科研究,就像炒菜要放鹽
從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畢業(yè)后,王樹澤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物理系直博。
大三時,王樹澤在徐紅星的課題組做業(yè)余科研和畢業(yè)設計。剛進實驗室,他有些擔心,怕徐老師只讓他做一些邊緣性的工作,免得影響課題進度。
事實不是這樣。徐紅星讓組里的張老師給王樹澤安排了相對獨立的研究課題,并督促研究生教他學習實驗技術;實驗儀器方面,他也可以像組里的研究生一樣預約時間使用……種種細節(jié),都讓王樹澤感受到徐紅星對本科生的重視和關愛。
做畢業(yè)設計時,徐紅星問王樹澤,畢業(yè)之后想去哪里、做哪個研究方向。王樹澤想到這一年來,每天在化學間做化學反應,這哪是在做物理科研呢?他便回答到:我想做物理一點的科研,不做化學的。
徐紅星笑了,問他:什么是物理一點的?
王樹澤如實相告,“做化學合成太無趣了,只用化學方程式算好質量然后重復做就行了。”
徐紅星未置可否,問他:你炒過菜嗎,炒菜放鹽嗎?
王樹澤答道,炒過一兩次,炒菜當然要放鹽。
沒想到中了“圈套”。徐紅星解釋說,納米實驗中,化學技術很重要,樣品的制備處理都要用到化學,就像炒菜要放鹽一樣。“不放鹽做的菜能好吃嗎?而且你學的技術以后也用得到?!?br /> 雖然一知半解,但王樹澤覺得徐老師說得挺有道理。后來他做實驗,一半時間還是在化學間做化學反應,不過做著做著就改變了對化學實驗的看法,覺得調整各種參數(shù)然后看反應結果也很有趣。
這是王樹澤做跨學科研究的第一課,是一堂生動的啟蒙課。王樹澤沒有想到,后來這成為自己樂在其中的志業(yè)。
二年級碩士研究生胡華天: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23:00以后,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燈光漸次暗了下來,只剩零星的實驗室還有特別勤奮的學生在挑燈夜戰(zhàn)。徐紅星辦公室靠南的窗戶卻總是明亮的。
雖然他平常經(jīng)常出差,但只要在學校,他都在辦公室。凌晨以后,課題組的微信群里,還會閃爍新消息,是徐紅星推薦的新文章、提出的新想法……這對課題組的學生來說,是一種無言的督促和激勵。
一天晚上,23:30,胡華天在實驗室調試程序,徐紅星路過,進來和他討論。詳細詢問胡華天的科研進度后,徐紅星和他討論起自己的一個新想法,問他是否可以進行驗證。二人圍繞這一想法深入討論后,胡華天決定試一試?!半m然這個新想法最終并沒能完全實現(xiàn),但是在驗證過程中受益良多?!焙A天說。
“徐老師的想法常常別出心裁,有時甚至天馬行空,但在過后的思考中總能找到精妙之處?!焙A天的同學補充道,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科研是在范式內解難題的過程,一個值得解決的問題,往往是老師和學生在日積月累的思考與試錯中提出的。
一年級博士研究生代偉:“科研訓練好了,后面的路會越走越寬”
代偉眼中的導師徐紅星,是一個勤奮、對科研一絲不茍且有敏銳判斷力的人。
徐紅星常對學生說,要開心地做科研,體驗科研的樂趣,“科研思維訓練好了、科研能力提升了,后面的路會越走越寬?!?br /> 去年課題組的年終總結會上,徐紅星要求每個人依次上臺,用PPT總結這一年的科研工作。課題組有30多人,每人講得起勁,至少30分鐘以上。從早上開始到晚上十點,整整開了兩天。高密度的科研報告,腦子有點不夠用,大家不時要出去換口氣。
徐紅星一個都不落下,認真聽完每個人匯報后,解答疑惑,提出針對性建議。此外,還會詢問實驗細節(jié),包括儀器運行狀態(tài)、差不差配件、性能夠不夠用等。組里每個人的實驗進展和重要細節(jié),徐紅星都記得。
平時,徐紅星會盡自己能力滿足學生的各種科研需求。比如:康猛同學想出國去其他課題組深入學習理論計算,徐紅星就盡力安排,讓他去美國交流學習;牛亦杰和張文君同學需要的實驗條件,學院無法滿足,徐老師就安排他們去北京中科院物理所,加入相關方向學者的課題組。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昌:他的影響力至少有三個方面
劉昌教授認為,徐紅星對學院和學科的推動作用,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首先,人才引進的“磁石效應”。徐紅星學術水平高,是納米光學領域的國內頂級學者,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加上他為人謙遜、善于合作,對高端人才很有吸引力?!霸韵挛嗤?,引得鳳凰來”,徐紅星就是一棵“梧桐樹”。2015年,學院引進“青年千人”2人;2016年,這一數(shù)字為6人;2017年為3人,著名引力波科學家朱宗宏團隊的加盟,使我校天體物理學方向從無到有。今年截至目前,也有不少優(yōu)秀青年學者向學院遞交了意向書。
其次,合理規(guī)劃學科布局,打造國際一流學科。學科發(fā)展關鍵在于:凝練好的方向,凝聚一批高水平科研人員,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學生,產(chǎn)生一批高水平成果。有了方向、有了人,踏實勤干,人才培養(yǎng)和成果產(chǎn)出是早晚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科和學院也會逐漸壯大。
第三,引領了納米光學和等離激元光子學的學科發(fā)展,提升了學校和學院的國際影響力。他在國際著名科學雜志發(fā)表論文180余篇,被SCI雜志引用12700余次,單篇引用超過1000次的2篇,單篇引用超過100次的35篇,h因子55;作國際會議邀請報告60余次;作為會議主席組織了十余次著名國際學術會議,擔任多個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的指導委員會或程序委員會委員;曾任Nanoscale和Optics Express副主編,任多個國際期刊咨詢委員會或編委會委員;2014-2017年連續(xù)入選Elsevier發(fā)布的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發(fā)起和組織在中國舉辦Frontiers of Plasmonics系列國際會議,已成功舉辦五屆……提高了中國在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武漢大學和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提升。
“這幾年,學院發(fā)展勢頭很好,未來更美好。”對學院愛之至深的劉昌,對未來充滿期許。
(“新時代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