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 第50期

龔自珍與翠微山

翠微山 (別名平坡山) , 位于石景山區(qū)北部, 山體長 1.7 千米, 寬 1.3 千米, 最高處海拔 498 米。明 《御制大圓通寺碑》載: “曩洪熙改元之初, 皇曾祖仁宗昭皇帝以西山平坡大覺寺創(chuàng)始唐代, 迄于金元, 屢廢屢興, 仍復圮毀, 乃煥發(fā)宸斷,命工鼎新重建, 賜額曰大圓通, 更其山名翠微。 ” 由此可知, 明洪熙元年(1425年) , 仁宗改平坡山為翠微山, 并沿稱至今。

翠微山景色秀麗, 林木蔥郁。明 《宛署雜記》 云: “登之則極目平原, 百里草樹在目。每春夏之交, 晴雨初歇, 煙云變幻, 金碧萬狀。 ”

西山八大處坐落于三山, 三山環(huán)列如屏: 翠微山居中, 左為青龍山 (南坡為盧師山), 右為虎頭山; 形若圈椅, 三山鼎峙。

翠微山古跡眾多, 自下而上有: 三處三山庵、 四處大悲寺、 五處龍泉庵、 六處香界寺、 七處寶珠洞等寺院。 自古以來, 翠微山為西山名勝之一, 諸多文人墨客登臨游覽, 留有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文。清末著名思想家、 文學家龔自珍對翠微山情有獨鐘, 在他的文集中多有記述; 不僅有詩, 而且有文; 其中, 以 《說京師翠微山》 最為著名。

龔自珍 (1792-1841 年) , 字璱人, 號定庵, 又名鞏祚 (曾改名易簡)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七月初五日午時出生于 “書香門第”之家, 他是著名古文字學家段玉裁的外孫。祖父龔敬身, 號匏伯, 官至云南迤南兵備道, 著有 《桂隱山房遺稿》 。父龔麗正, 字闇齋, 嘉慶元年 (1796 年) 進士,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 著有 《國語韋昭注疏》 。母段馴, 是一位女詩人。嘉慶十五年 (1810 年) , 龔自珍 19 歲, 中式順天鄉(xiāng)試副榜。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 龔自珍 27 歲, 應浙江鄉(xiāng)試中式第四名舉人。次年, 他赴京參加恩科會試下第。龔自珍在接連五次失敗之后, 直到道光九年 (1829 年) , 龔氏 38 歲才會試中式 第九十五名, 殿試三甲第十九名進士; 奉旨以知縣用。 因他不愿當縣太爺, 仍任內(nèi)閣中書之職。 “龔自珍官中書十余年, 于內(nèi)閣故事洽熟。期間識故和碩禮親王昭梿。 ” ( 《定庵年譜》 語) 。此后十年間, 龔自珍任職于禮部、 宗人府等衙門, 僅為六品主事。 道光十九年(1839 年) , 龔自珍 48 歲, 他辭去禮部主事一職, 準備回故鄉(xiāng)干一番事業(yè)。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年) 八月十二日辰時, 龔自珍就任丹陽書院講席不足一個月, 即暴病而卒, 年僅 50 歲。

18 世紀末至 19 世紀初, 歷時 130 余年的 “康乾盛世” 已經(jīng)成為昔日的輝煌,清王朝統(tǒng)治者依然作著 “天朝大國” 的美夢。中國正在步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 外則資本主義入侵, 內(nèi)則官貪吏壞。龔自珍敏銳地覺察到當時的中國不再是什么 “盛世” , 而是呈現(xiàn)一片衰敗景象的 “衰世” 。在中國第一個指出 “衰世” 并提出更法改革主張的正是思想家、 詩人——龔自珍。黑暗、 腐朽的封建 “衰世” , 把龔自珍推上了批判之路,可以說, 揭露和批判, 是龔自珍詩文的最大特色。 他的 “將萎之華, 枯于槁木。 ” 詩句是封建 “衰世” 的真實寫照。龔自珍的詩文曲折、 隱晦, 難于理解, 只有認真地閱讀, 才能透過文字的煙幕,悟出作者的本意。 “九州生氣恃風雷” ——是龔自珍發(fā)出的戰(zhàn)斗聲音, 龔自珍呼喚 “風雷” , 而 “風雷” 卻不是他自己。在龔自珍去世十年之后, 太平天國革命的 “風雷” 震撼了中華大地。

龔自珍在 30 多歲時開始接觸佛經(jīng),他喜歡天臺經(jīng)。 《己亥雜詩》 第六輯是專門講佛學的; 在其他詩文中也有許多論佛參禪的詞句。龔自珍早年至晚年, 撰寫了 300 多篇散文和近 800 首詩詞; 其中, 《己亥雜詩》 寫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 。是年, 龔自珍 48 歲, 他毅然辭去禮部主事一職, 于四月二十三日輕裝簡從, 只身出都, 往返南北九千里, 作詩315 首。吟詠這些詩, 可以體會到龔自珍活生生的思想情感。

龔自珍在 《己亥雜詩》 前幾首的 《別翠微山》 詩中贊嘆道:

翠微山在潭柘側, 此山有情慘離別。

薜荔風號義士魂, 燕支土蝕佳人骨。

據(jù)傳, 翠微公主墓址在靈光寺金魚池峭壁以西的韜光庵前, 詩句 “燕支土蝕佳人骨” 所指佳人即翠微公主軀體已化作西山泥土, 足以為翠微山增輝添色。

《定庵年譜》載: “道光四年(1824年), 借經(jīng)于龍泉寺僧唯一(施南人)。持陀羅尼滿四十五萬卷, 更日定課程,誦普賢、 普門、 普眼之文。 ” 道光十九年(1839 年), 龔自珍棄官還鄉(xiāng), 以一車自載 , 另一車載文集百卷, 遍游京師諸勝。他來到翠微山龍泉庵, 向寺僧唯一告別, 并作詩 《別龍泉寺僧唯一》 , 這首詩是 《己亥雜詩》 前幾首詩之一, 詩曰:

朝借一經(jīng)復以簦, 暮還一經(jīng)龕已燈。

龍華相見再相謝, 借經(jīng)功德龍泉僧。

近年來, 筆者和友人多次談論到龔自珍和他的散文 《說京師翠微山》 , 深深地為中國的但丁——龔自珍所傾倒。恩格斯說, 但丁是歐洲 “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 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 在中國的歷史上, 龔自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位詩人, 又是中國近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他就是中國的但丁。與此同時, 我們也深深地為龔自珍的文采所折服。 《說京師翠微山》 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散文, 僅 570 余言; 散文短小并不妨礙作者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 他把翠微山的特色、 特點無一遺漏地說給讀者聽, 流利得如數(shù)家珍; 說明龔自珍曾多次登臨游覽翠微山, 不僅對翠微山了如指掌, 而且有著深厚的特殊感情。龔自珍在 《說京師翠微山》 中生動地描寫道:“山高可六七里, 近京之山, 此為高矣。不絕高, 不敢絕高, 以俯臨京師也。不居正北, 居西北, 為傘蓋, 不為枕障也。出阜成門三十五里, 不敢遠京師也。 ” 言簡意賅地把翠微山的地勢風貌、 地理方位向讀者交待得清清楚楚。

《說京師翠微山》 一文對翠微山的草木也有所介紹: “草木有江東之玉蘭, 有蘋婆, 有巨松柏, 雜華靡靡芬腴。 ” 近些年, 筆者曾和友人踏遍翠微山, 對此山的草木作了詳細的考察。龔氏所說的玉蘭, 為六處香界寺藏經(jīng)樓前的古玉蘭。 這株玉蘭傳為明代所植, 玉蘭花開, 花蕊金黃, 香氣襲人。龔氏所說的蘋婆亦稱 “鳳眼果” “羅望果” “羅晃子”。 梧桐科。 常綠喬木, 葉長橢圓形。初夏開花, 圓錐花序。種子橢圓球形。產(chǎn)于我國南部和印度、 印度尼西亞等地。據(jù)傳, 佛門圣樹有 4 種: 一是 “無憂樹” , 為佛祖誕生地之樹; 二是 “菩提樹” , 為佛祖成佛處之樹; 三是 “七葉樹” , 為佛祖精舍(居住和講經(jīng)說法之所) 地之樹; 四是 “娑羅樹” , 為佛祖涅槃處之樹??梢哉f, 蘋婆為佛門圣樹之一的七葉樹, 長期以來, 被人們誤稱為娑羅樹或菩提樹。據(jù)考, 翠微山舊時有七葉樹 4 株, 在香界寺四進院的三世佛殿前, 有七葉樹 2 株, 為明代所植; 香界寺五進院的藏經(jīng)樓前有七葉樹 2 株, 傳為西藏移植而來, 彌足珍貴。 至于巨松柏, 在翠微山則隨處可見; 其中, 最為壯觀的是香界寺天王殿前的一株油松, 虬枝盤曲, 蒼翠喜人。

龔自珍在 《說京師翠微山》 中說道:“最高處曰寶珠洞, 山趾曰三山庵, 三山何有?有三巨石離立也。 ” 筆者和友人在三山庵東坡下的松林邊, 尋覓到龔自珍所說的 “三巨石” , 只見三塊巨石青黛嶙峋, 氣勢非凡; 三巨石之上可以站立10 數(shù)人。如龔氏所說 “三山何有?有三

巨石離立也。 ” 故此, 三山庵不應該是某些書中所說 “因三山庵位于翠微山、 虎頭山、 盧師山三山的交匯處而得名” , 因為三山的交匯處在同濟橋下的柳溪之中。

《說京師翠微山》 說道: “寺八九, 何以特言龍泉?龍泉遲焉。余皆顯露, 無龍泉, 則不得為隱矣。余者散漫布列,非氣所聚神所聚, 無龍泉則全山失神理矣。余極不忘龍泉也。 ” 在龍泉庵山門內(nèi)有雕欄方池, 泉水從石雕螭口流出注入方池, 涓涓細流, 終年不息。龍泉水質(zhì)良好, 甘甜可口, 礦化度為 0.13-0.20克/升, 全硬度 6-8H○, 為北京地區(qū)最佳泉水之一。

龔自珍在 《說京師翠微山》 中對龍泉和松有著極其生動的描述: “山之盩有泉, 曰龍泉, 澄澄然渟其間, 其甃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 松之皮白, 皆百尺; 松之下, 泉之上, 為僧廬焉。 ” “不忘龍泉, 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蘇州之鄧尉山, 有四松焉, 形偃神飛, 白晝?nèi)衾子?,四松之蔽可千畝, 平生至是, 見八松矣。鄧尉之松放, 翠微之松肅; 鄧尉之松古之逸, 翠微之松古之直; 鄧尉之松,殆不知天地為何物。翠微之松, 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 ” 龔自珍在一百多年前贊頌的松確實偉岸, 他所說的蘇州鄧尉之松為柏非為松, 曰 “清、 奇、 古、 怪” ,共四株。筆者和友人多次到龍泉庵, 具體考察龔氏所說的翠微四松。有一天,我們來到位于龍泉庵北部的慧云禪林(俗稱慧云堂) , 這座寺院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 年), 坐西朝東, 自東向西為文昌閣、 大雄寶殿、 臥游閣、 祖師堂。由大雄寶殿后拾級而上有臥游閣, 坐臥游閣之中, 三山美景盡收眼底。臥游閣今已無存。臥游閣后有一平展院落, 院內(nèi)為祖師堂, 有堂舍三間、 南北耳房各一間; 北耳房前有白皮松一株, 高 30 余米。與龔自珍文中所說 “泉之上有四松焉, 松之皮白, 皆百尺; 松之下, 泉之上,為僧廬焉” 的方位完全一致, 且 “松之皮白” , 白皮之松即白皮松無疑; 當為龔氏所說翠微四松之中的僅存者。于是, 筆者實地拍下白皮松的照片并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龔自珍所說: “翠微之松肅” “翠微之松古之直” 和 “翠微之松, 天地間不可無是松者也。